移動醫療降溫,臨床決策興起——HIMSS 16 的高科技一覽
我在「美國數字醫療的十字路口」一文中提到了在HIMSS 16大會上,數字醫療的重點從「普及電子病歷」轉到了「更好地利用數據改進醫療質量」。在這篇文章里,我們一起去HIMSS16的展覽廳,看一看數字醫療產品發展的新動向。
因為HIMSS16有將近一半的與會者是醫院的副總以上人物(C-Suite),購買力強大,所以在這個領域里面的大大小小的公司幾乎都來參展。展廳占了會議中心的三層樓,光走完一遍就得兩整天。財大氣粗的公司自然展臺很大。比如說下面這兩家:
左邊這家是研制二十億美元一架的B-2隱形轟炸機的,另一家是生產著名的M1A1主戰坦克的。它們和數字醫療有神馬關系?在醫療業占GDP 20%的美國,任何公司都想來插一腳。這些軍火商常年給美軍戰地醫院供給,現在也想「軍轉民」來吃民用醫療系統轉型的肥肉。想一想軍醫挺神的:美軍在中東已經打了十五年的仗了,可是人員傷亡只是韓戰越戰的一個零頭。軍醫技術的大發展功不可沒。士兵在阿富汗受傷之后,從野戰醫院急救、到軍事基地醫院專家視頻會診甚至遠程手術、再到歐洲的美軍基地醫院、回國到國防部的醫院、再退伍到老兵醫院,這中間的電子病歷追蹤是全球性的大工程。
當然,軍轉民這事兒不是那么容易的(比如說「互聯網」從美軍研發到世界民用用了幾十年時間)。有幾家公司轉型得很好,比如說以前專給國防部做遠程醫療的American Well,不過總的來說屬于鳳毛麟角,所以我們還是講點實用的吧。
電子病歷的共享
比軍火商更大的展臺是電子病歷軟件公司的。美國最成功(也最被同行各種羨嫉恨)的電子病歷公司EPIC的展臺恨不得有一個街區那么大,走進去一個小時也看不完。
我們在前文講過,前幾年電子病歷公司吃政府的「胡蘿卜」,忙著圈地,以普及電子病歷為主。至于電子病歷的兼容與數據共享,不少公司只是說說而已,勉強達到政府MU規定的最低要求。可是今年政府的「大棒」來了,醫院們也有了幾年使用電子病歷的經驗。數據共享就成了電子病歷公司可持續發展的市場動力。
在HIMSS 16,十幾家最大的電子病歷公司(包括最成功的EPIC公司)與美國十幾家最大的醫院系統宣布了一個「可互操作保證」,專門解決數據共享的問題。以前這種「保證書」在HIMSS歷史上是老生常談了,而今年市場環境終于成熟了!
保證歸保證,程序員們要解決數據共享的問題還得靠技術標準。在今年的HIMSS上,最火的技術標準就是HL-7的FHIR。HL-7本身就是電子病歷數據交換的標準,可是它過于復雜同時又不精確,在實際應用中漏洞百出。幾年前又搞過一個XML的標準叫CDA,把病人的整個病歷放進一個文件帶走,在實際應用中還是錯誤百出。所以現在吸取兩次不成功的教訓,搞了個FHIR號稱主要特點是簡單易用,同時還可以確保信息準確。實現的方法是通過網絡API。HL-7在自己的展臺前搞FHIR的技術講座,場場爆滿。
因為FHIR是用網絡API,與政府配合精準醫學提出的「病人中介的共享」(Patient Mediated)很合拍。通過 FHIR API,病人自己可以指定第三方的APP去集成不同醫院的病歷,也可以向醫院發送自己的基因組,可穿戴設備信息等等。所以,政府對FHIR也很支持。不論FHIR最后會不會成功,在今后幾年,許多醫療信息領域的創新都會是在FHIR這個標準平臺上的。
公共衛生與大數據分析
我們在前文講過,政府醫改的「大棒」是付費模式的改革。醫院醫生的收入與當地人群的公共衛生水平掛鉤。這要求醫院不但要治病救人,還得做預防與病人追蹤隨訪。做什么?誰來做?怎么做?才能最終「把錢花在刀刃上」,這本質上這是一個醫療數據決策問題。醫院需要好好研究電子病歷中的數據,找到「最危險」的病人,排除炸彈,優化政府希望得到的醫療質量指標。這個領域很大,商機很多。不過在今年HIMSS上,主要是一些傳統的企業數據軟件公司在主導:比如說甲骨文、SAS、微軟、IBM 等等,非常期待創業公司來顛覆!
病人體驗
與付費改革直接相關的是病人的體驗。病人不但在醫院里要滿意,回家更得遵從醫囑,養成健康生活方式。這方面的創新比較多。在HIMSS展廳中,專門有一個區搞了個模擬醫院。從診室、急診、手術室、到病房,樣樣都有。每一間里面都有參展企業們設備供大家體驗。在模擬醫院的隔壁就是一個模擬家居。里面臥室、客廳、廚房、廁所一個不缺。每一間里面又有家用的,或可穿戴的設備供大家體驗。
在邁阿密兒童醫院的展臺上,他們自己開發的無人機可以在城市中給病人家中送藥。這個無人機還有屏幕與攝像頭,可以允許病人與醫生遠程視頻交流。以前需要人工做的事,現在無人機就可以了。
「傳統」的移動醫療公司也有很多在這個領域里辛勤耕耘。比較有代表性的是一家叫Well Pepper的。他們有一個病人使用的移動APP。這個APP的主要作用是提醒與鼓勵病人遵從醫囑,同時整合家用醫療設備的數據。Well Pepper還有一個醫生網站可以讓醫生給每個病人設計個人化的跟蹤方案,并實時向醫護人員報告病人信息。這個產品看起來不錯,獲得了不少獎項。
但完全基于 APP 的「移動醫療」近年在美國降溫不少。根據Gartner在2014年底的報告,「移動醫療遠程監控」已經是屬于進入「夢想幻滅」低谷的科技名詞。在2015年,移動醫療屆最大的年會(mHealth Summit)已經正式改名叫「互聯健康」(Connected Health Conference)。談到「移動醫療」,現在大家更多想到的是蓋茨基金會在非洲的那些成功項目,比如通過短信對一些疾病進行患者教育。究其原因,是因為大家意識到,APP 不太可能顛覆電子病歷和醫療服務,APP 更可能是電子病歷平臺上的一個外延應用。所以搭建標準、公平、透明的電子病歷平臺十分重要。
臨床決策支持系統
在電子病歷這個數據平臺上,最有用就應該是臨床決策支持系統(CDSS)了。這樣的系統有很多,從診斷支持、到開藥檢查、再到治療方案選擇。這個領域以前門坎較高,因為大家必須與傲慢的電子病歷廠商合作。不過現在電子病歷變得越來越透明,這樣的系統也越來越多了。在HIMSS 16,臨床決策支持系統的產品有不少。比較傳統的產品比如有FDB ,Medi-span(用藥支持)與Zynx(循證治療方案)。
比較有創新的小公司會把電子病歷用戶界面、決策支持、與帳單優化整合在一起。比如說這家叫PenRad的公司,在我們前面講過的FHIR平臺上做了一個產品:醫生只需對著它的iPad說話。它能自己識別醫生在說什么,并把其中的醫學名詞用標準代碼表達,找出其中所有保險公司會付費的項目,然后把信息存到電子病歷中并自動向保險公司發帳單,這樣就極大節省了醫療機構billing團隊的人工,提高了工作效率。
個人覺得臨床決策支持系統被吹噓了幾十年,大公司的產品一直強差人意。也許這個領域的春天快要來了。
尋找人工智能
HIMSS大會算是一個軟件技術大會嗎?我有一個衡量軟件技術大會的客觀標準:是不是男廁所排長隊而女廁所沒人?用這個標準,HIMSS 是不折不扣的軟件技術大會!
可是HIMSS又是一個奇怪的技術大會。由于醫療界對技術的保守,它比其它的技術大會慢半拍。在2016年,技術界的最熱名詞已經是「人工智能」。可HIMSS還在講「大數據」。本屆 HIMSS 沒有見到什么人工智能的產品,IBM Watson也只是在講數據分析,全沒了幾年前「Watson 即將從醫學院畢業」的牛氣。
不過話說回來,IBM Watson不久前花了26億美元收購了Truven Health,主要看中的也是它的數據和分析能力。IBM Watson少一些浮躁,多干實事,也挺好的。
同樣的,醫療機器人也沒見幾個。好不容易看見一個,卻只是一個簡單的遠程會議系統。
個人覺得人工智能在醫療衛生有廣泛應用。上面講的公共衛生、慢病管理、病人服務、決策支持……都可以用上,這方面的創業公司也很多。大家可能都覺得保守的醫院還沒有做好準備來購買這些不太成熟的產品,所以沒有來HIMSS。
中國概念缺位
幾個月前,同在拉斯維加斯招開的CES大會來了上千家中國的參展企業。可是在HIMSS 16,我走遍了1300家參展企業,只見到一家中國公司。
而且一問,展臺工作人員都是北卡羅來納州來的。基本是屬于IBM順帶賣給聯想的一個北美銷售部門。
希望明年我們能看到更多的中國企業或者醫院來HIMSS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