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是推行分級診療的重要抓手。2016年確立,2017年發展,2018年大力推進,2019年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將會迎來怎樣的變化?
4月24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公布《關于做好2019年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工作的通知》(下稱《通知》),就2019年家庭醫生簽約工作圈重點。《通知》提出,將簽約服務納入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考核。
簽約應該“簽誰”?
2019年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關鍵一年,家庭醫生在健康扶貧中則扮演重要角色。《通知》指出,各地要按照健康扶貧工程總體要求,深入開展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簽約服務工作。
《通知》規定,要準確理解和把握“應簽盡簽”的內涵,根據轄區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基層服務能力、自然環境、貧困人口數量及慢性病患病情況等多種因素合理確定“應簽”的范圍,做到重履約、重質量、重服務感受度。
值得一提的是,《通知》要求完善簽約服務考核評價機制,將簽約服務納入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考核。
簽約之后,醫生如何提供服務?
《通知》指出,家庭醫生團隊要密切與簽約居民的聯系,通過門診治療、隨訪、健康咨詢、信息推送等多種方式,針對不同人群、不同服務需求提供精準健康服務,當好簽約居民的健康參謀。
那么家庭醫生如何做好“健康參謀”?健康界梳理文件發現,信息化正在成為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技術支點。
《通知》明確,各地要結合區域衛生健康信息平臺建設,加快簽約服務信息系統建設和應用,運用互聯網、手機APP等,為簽約居民提供在線簽約、健康咨詢、預約就診、健康管理、慢病隨訪、報告查詢等服務。
與此同時,文件要求推動二級以上醫療機構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之間的信息整合,推進醫聯(共)體內簽約居民健康數據共建共享。
為更好地發揮信息化作用,《通知》要求推進利用信息化手段采集家庭醫生團隊的簽約數量、服務質量、簽約居民滿意度等信息,作為對家庭醫生團隊進行考核評價的主要依據,逐步實現簽約服務管理信息化。
居民將享受這些便利
家庭醫生的提法,曾讓民眾有些“迷惑”:家庭醫生是否意味著醫生到家里坐診?以此為目標的家庭醫生實現起來相對困難,不過從《通知》發布的內容來看,簽約居民將至少享受三種便利。
1.長期處方。《通知》要求,大力推廣長期處方服務,在安全、合理、有效的前提下,為患有慢性病的簽約居民開具4-8周的長期處方,減少其往返醫療機構的次數。
2.轉診便利。《通知》要求,暢通轉診渠道,二級以上醫療機構要為簽約居民開通轉診綠色通道,在專家號源、住院床位、檢查檢驗等方面提供便利。
3.上門服務。《通知》要求積極推進上門服務,有條件的地區要完善相關政策,在科學評估、合理分級的前提下,為失能半失能高齡老人、殘疾人、終末期患者等確有需求的人群提供上門醫療衛生服務,將簽約服務從機構延伸至社區和家家庭。
醫生水平行不行?
簽約醫生人員的良莠不齊,讓患者對簽約醫生水平尚信心不足。為解決這一現象,《通知》提出重點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
《通知》要求,實施好中央補助地方基層衛生人才能力提升培訓項目,優先選派家庭醫生團隊全科醫生骨干、護士、鄉村醫生參加線下培訓,重點加強常見病、多發病規范診斷、治療能力,鼓勵基層醫務人員通過國家基層衛生能力建設平臺參加線上培訓。
與此同時,“網約護士”又一次被提及。《通知》提出,要結合《關于開展“互聯網+護理服務”試點工作的通知》要求,提升基層護理人員上門服務能力,圍繞慢病管理、康復護理、專項護理、安寧療護等上門服務項目開展相關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