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痙攣性腦癱患者中,下肢運動功能障礙是核心的特征,但是其與腦損傷之間所存在的關系還不甚明了。要闡明病理性步態、下肢功能障礙和腦損傷之間的聯系是非常復雜的,原因包括腦損傷存在廣泛的異質性、大腦的發育和成熟、以及導致異常步態的原因多樣(如肌力和痙攣狀態相關的因素)。
在本研究中,為了闡明腦損傷與步態異常之間所存在的聯系,來自于比利時紋魯大學康復和物理治療系的 Meyns 等在 3 歲以上腦癱患兒中應用常規 MRI 檢查和彌散張量成像(DTI),從而試圖定量確定多處腦損傷和步態表現之間的相關參數,他們的研究結果發表在 Neurorehabil Neural Repair 2016 年 1 月的在線期刊上。
研究者共納入了 50 例痙攣性腦癱患兒,其中 25 人為單側受累,25 人為雙側受累。所評估的神經影像學參數包括胼胝體和側腦室的容積測量,以及皮質脊髓束的 DTI 參數。研究者利用三維步態分析和臨床評估來評價患者的病理性不填和主要運動功能障礙,包括對肌力和痙攣狀態的評價。
在雙側痙攣性腦癱患兒中,側腦室的容積,以及胼胝體連接額葉、前運動區和感覺區的分支與下肢運動障礙和病理性步態的關系最為密切。應用 DTI 對皮質脊髓束的評估提示與初級運動區也存在額外的聯系。與之相對,在單側痙攣性腦癱患兒中,容積評估和彌散評估僅與下肢肌力的改變相關。
本研究中所得到的各項結果指出,在痙攣性腦癱患兒中,將多發腦損傷及其對初級運動區所產生的影響而造成的功能障礙能從很大程度上解釋患兒病理性步態的出現。該研究幫助我們洞悉了腦癱患兒中,中樞神經系統完整性和運動功能之間存在的復雜相互作用。
未來的研究還需要在以下方面進行關注,如綜合性的評估腦內多灶性病變(運動和感覺)對雙側痙攣性腦癱患兒的影響,以及進行多中心研究來來得到更為全面和客觀的評價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