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出手,嚴查耗材回扣
? 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財政部、商務部、國家稅務總局、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醫療保障局、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發布《2020年糾正醫藥購銷領域和醫療服務中不正之風工作要點》(下稱《工作要點》)。
《工作要點》顯示,嚴肅查處收取醫藥耗材企業回扣行為。重點檢查醫療機構從業人員接受藥品、醫療器械、醫用衛生材料等醫藥產品生產、經營企業或經銷人員以各種名義、形式給予回扣的行為。
明確要求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中醫藥局、國家醫保局按職責分別牽頭,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公安部按照職責配合,年底前完成任務。
同時,嚴厲打擊醫藥企業與合同營銷組織(CSO)企業串通,虛構費用套現以支付非法營銷費用的違法行為。聚焦醫藥購銷、醫療服務和“保健”市場等重點領域,加強反不正當競爭和廣告監管執法,加大對商業賄賂、虛假宣傳、違法廣告等行為的查處力度。
以及規范醫商合作交往途徑。明確行業學協會、醫療機構與醫藥相關企業間行為底線,制定醫務人員對外交往行為規范。嚴厲打擊假借學術會議、科研協作、學術支持、捐贈資助進行利益輸送的不當行為。
除此之外,6月5日國家醫保局公布相關文件,要求對近三年,單個案件中涉事企業行賄(受賄)金額10萬元以上的企業,暫停涉案產品的掛網、投標和配送資格,金額100萬元以上的企業,暫停該企業所有產品的掛網、投標和配送資格。
同是6月5日,國家藥監局發布《醫藥代表備案管理辦法(試行)(征求意見稿)》,要求藥代:
不得未經醫療機構同意開展學術推廣等活動;
不得承擔藥品銷售任務,收款和處理購銷票據;
不得參與統計醫生個人開具的藥品處方數量;
不得對醫療機構內設部門和個人直接提供捐贈資助贊助等。
國家相關部門連發三文,嚴查藥品耗材領域的回扣問題或已成為今年的工作重點。
帶量采購,切斷回扣的鏈條
回扣在醫藥行業產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買方和賣方信息嚴重不對稱,導致患者沒有耗材或者藥品的選擇權,看病也就越來越貴。
有業內人士表示,醫藥行業的使用者和選擇者被分開了——雖然消費者付費,但他們并不能決定使用哪個耗材或藥品。
這種情況下,醫生和患者都想達到自身利益最大化,但是醫生的利益最大化和回扣直接相關,同種產品一般價格越高,回扣也越多,因此導致越競爭,耗材價格越高。解決此問題的關鍵在于斬斷醫師與產品之間的利益鏈條。
如果醫師不承擔“銷售”職能,不從產品消費中獲取“回扣”等灰色收入,那么就可以消除醫師通過藥品耗材利益輸送獲得消費者剩余價值的途徑,其追求高價藥品耗材的動機自然就會消失。
帶量采購可以有效解決此問題,醫生不再具有藥品和耗材的選擇權,以多少價格使用多少量,醫保局等相關部門都有明確的規定。同時通過以量換價,耗材虛高價格下降,回扣空間也被大幅壓縮。
如近日山東七市帶量采購談判,某廠家的吸氧裝置從市場價46元降到12.9元,降幅達72%,采血針價格降幅大約50%。
此外,5月28日上午,國家醫療保障局副局長陳金甫主持召開高值醫用耗材集中采購改革座談會,聽取部分企業和協會代表意見建議。一位接近此座談會的業內人士透露,這次會議有多家械企參加,包含跨國械企和國內知名械企,對帶量采購相關問題進行了探討。
國家醫保局牽頭的全國高值耗材帶量采購或許要來了,相關產品在全國的帶金銷售空間,都將被大幅壓縮。
部分產品或退出市場
在多方措施嚴查回扣,壓縮耗材價格水分后,一批耗材產品或將退出市場。近日,北京鼎臣醫藥管理咨詢中心創始人史立臣發表文章表示,從供給側來看,醫藥產品嚴重同質化,同質化的結果就是只能通過大量的營銷費用支撐業績持續上升。
醫療器械行業同樣如此,同質化企業數量眾多,目前全國醫療器械生產企業數量已超過1.7萬家。
2019年5月9日,國家藥監局發布《2018年度藥品監管統計年報》顯示,截至2018年11月底,全國實有醫療器械生產企業1.7萬家,其中:可生產一類產品的企業7513家,可生產二類產品的企業9189家,可生產三類產品的企業1997家。
對于生產經營企業,截至2018年11月底,全國共有二、三類醫療器械經營企業51.1萬家,其中,僅經營二類醫療器械產品的企業29.2萬家,僅經營三類醫療器械產品的企業6.7萬家,同時經營二、三類醫療器械產品的企業15.2萬家。
從單品種競爭情況來看,查詢國家藥監局官網發現,僅一次性輸液器(帶針)這一種耗材,全國就有531個醫療器械注冊證;一次性靜脈留置針全國有141個醫療器械注冊證。
有業內人士分析,國家嚴查回扣、帶量采購、兩票制、DRG等政策不斷落地,都在明顯壓縮帶金銷售的空間,那些不靠產品、不靠規模成本,只靠帶金銷售去實現產品放量的企業,退場的可能性很大。
在所有政策中,尤其是帶量采購,不僅讓企業沒有帶金銷售的價格空間,還會直接用市場份額篩掉一批小、散、亂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