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10部委文件直指社會辦醫的痛點,不含糊、不回避,應該對近期萎靡不振的社會辦醫態勢是一劑強心針,至少也是一劑很好的安慰劑!”6月12日,衛健委、發改委、科技部、財政部、人社部、自然資源部、住建部、市場監管總局、國家醫保局、中國銀保監會等十部門印發的《關于促進社會辦醫持續健康規范發展的意見》一公布,醫管資深人士張松倫就在朋友圈中如此表示。
6月初,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2019年重點工作任務》,其中一項重點工作是,6月底前要完成制定促進社會辦醫持續健康規范發展的政策文件,不過一周時間,十部門的實施意見就公布了。雖然近年來一些醫療界人士對于社會辦醫的態度較為謹慎,甚至不甚樂觀,但一再釋放的政策信號顯示,社會辦醫確實迎來了非常好的發展機遇。
據了解,本次意見對社會辦醫過程中存在的一些痛點難點出手,對于社會辦醫帶來了多項利好,那么,新政有哪些突破?《看醫界》為您帶來亮點解讀。
1.控制公立擴張,社會辦醫優先!
《意見》明確,政府對社會辦醫區域總量和空間布局不作規劃限制,并提出要拓展社會辦醫空間。落實“十三五”期間醫療服務體系規劃要求,嚴格控制公立醫院數量和規模,為社會辦醫留足發展空間。
各地在新增或調整醫療衛生資源時,要首先考慮由社會力量舉辦或運營有關醫療機構。社會力量在醫療資源薄弱區域和康復、護理、精神衛生等短缺專科領域舉辦的非營利性醫療機構,當地政府可與公立醫療機構同等提供場地或租金補貼和其他支持政策。
規范和引導社會力量舉辦康復醫療中心、護理中心、健康體檢中心、眼科醫院、婦兒醫院等醫療機構和連鎖化、集團化經營的醫學檢驗實驗室、病理診斷中心、醫學影像中心、血液透析中心等獨立設置醫療機構,加強規范化管理和質量控制,提高同質化水平。
2.環評將實行備案管理
有業內人士透露,在審批過程中,僅環評一項就有可能讓人“栽個跟頭半天爬不起來”。
針對此項難點,本次《意見》提出,設置20張床位以下或環境影響很小、不需要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的醫療機構,可實行環境影響登記表備案管理。不僅如此,新政還明確,2020年6月底前,各省(區、市)要出臺簡化不同類型醫療機構設施消防設計審查驗收的相關配套政策。
3.公立醫院改制并未被叫停,支持公私合作!
2019年初,某省衛健委全省工作會議上一項指令令業界嘩然,會議指出,“2019年公立醫院要加快改革步伐,但不是改制,各地市以及縣級公立醫院已改制的要收回,無法收回的要新建,確保公立醫院成為保障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主力軍。”這一提法令公立醫院改制一度成為業界敏感詞,不過,這次十部門聯合發文再提引導規范社會辦醫參與公立醫院改制重組,信號明確。
《意見》指出,要探索醫療機構多種合作模式。支持社會辦醫與公立醫院開展醫療業務、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等合作,倡導開展各類醫療機構廣泛協作、聯動、支持模式試點,并建立合理的分工與分配機制,各地要出臺規范合作的具體辦法,國務院有關部門要加強指導。引導和規范社會力量通過多種形式參與公立醫院改制重組,完善改制重組過程中涉及的資產招拍掛、人員身份轉換、無形資產評估等配套政策。
結合近期相關部門對于公立醫院的多項綜合改革措施的落地實施,可以預期的是,未來社會力量或將成為一些生存困難的公立醫院改制重組的生力軍之一。
4.社會辦醫機構可作為規培基地
人才培養及學科建設一直是社會辦醫的薄弱環節,據統計,在全國數百家住院醫師規培基地中,社會辦醫療機構極為罕見。可見社會辦醫在醫療人才培養體系中的尷尬境遇。
而這次的《意見》提出,各地從2019年開始,在遴選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醫學院校臨床教學基地以及推進臨床服務能力建設時,對符合條件的醫療機構同等對待,并向社會辦醫適當傾斜。醫學類科研項目承擔單位的選擇堅持公開平等擇優原則,一律不得對擬作為項目承擔單位醫療機構的性質進行限制。
5.規范醫生流動、創業!制定全兼職合同范本
前不久,《看醫界》采訪博德嘉聯醫生集團創始人林鋒教授,林鋒認為,未來去編制化以后,醫生與醫院的合作可以用不同的合同方式來約定,一種是全職,一種是兼職,用合同來進行約定責權利。“如果說醫生想一邊在醫院做,一邊兼職開診所,是要跟醫院重新定契約、簽合同的。”
越來越多的醫生開始走上兼職創業之路,醫院與醫生是兼職還是全職聘用關系,也越來越需要放到臺面上來理清楚,這次《意見》提出,要制定多機構執業醫師與主要執業醫療機構聘用(勞動)合同參考范本和其他醫療機構的勞務協議參考范本,合理約定執業期限、時間安排、工作任務、醫療責任、薪酬、相關保險等,明確雙方人事(勞動)關系和權利義務,支持和規范醫師多機構執業。允許符合條件的在職、停薪留職醫務人員申請設置醫療機構。
6.醫保審批加速!異地就醫社會辦醫醫保定點大放開
奇點網2015年曾刊發一篇文章提到,醫院開業后,最難的是醫保的煎熬。“從考察的時間上,新建醫院一般都要運營1年后醫保才做審查。
這次的《意見》提出要優化醫保管理服務。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醫療救助等社會保障的定點醫療機構實行動態化管理,將更多符合條件的社會辦醫納入定點,進一步擴大社會辦醫納入醫保定點的覆蓋面,社會辦醫正式運營3個月后即可提出定點申請,定點評估完成時限不得超過3個月時間。
醫保部門要加強指導,為醫療機構改造信息系統提供支持和便利,方便定點醫療機構盡快為參保人提供服務。未能通過申請的,必須在3個月的評估期限結束后告知其緣由和整改內容,以方便其再次申請。鼓勵醫保定點社會辦醫在省級藥品集中采購平臺帶量采購藥品,自主議價,醫保部門按不高于集中采購平臺價格制定支付標準進行支付。
此外,《意見》還明確提出,依法設立的各類醫療機構均可自愿提出基本醫療保險和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定點申請,不得將醫療機構的舉辦主體、經營性質、規模和等級作為定點的前置條件,與醫保管理和基金使用無關的處罰一律不得與定點申請掛鉤。營利性醫療機構使用符合規定的發票,可作為醫療保險基金支付憑證。
這對于異地就醫的醫保患者,以及社會辦醫機構來說都可謂是一大利好。
7.監管將一視同仁
在醫保監管方面,《意見》提出,部門要研究加強監督執法的政策和管理措施,不斷完善總額控制管理,提高總額控制指標的科學性、合理性,保障基金安全。各地要對基本醫療保險定點醫療機構管理政策開展全面規范清理,按照公立醫療機構與社會辦醫一視同仁要求調整完善政策,優化醫保定點前置條件,縮短申請等待和審核時間。
同時,在綜合監管方面,意見對于公立、私立醫療機構也一再提出一視同仁,包括落實部門監管責任、加強醫療質量安全管理、建立健全信用體系、發揮行業組織自律作用等4項措施。要求加大醫療行業違規行為處罰力度。綜合運用日常監督管理、醫療機構校驗、醫師定期考核、不良執業行為記分管理等手段,加強對醫療執業活動的評估和監管。相關處罰信息統一納入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形成可免費公開查閱的公共信用記錄。全國性和地方性醫學相關社會團體要同等吸納社會辦醫及其醫務人員,做到一視同仁。
8.未來醫療格局將不分公與私!
“中國未來醫療格局將不再分公與私!”在2018年的一次非公醫療主題會議上,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郝德明做出這樣的判斷,而如今來,這樣的趨勢正在到來。
本次《意見》明確提出,提出要發揮三級公立醫院帶動作用。各地要完善醫聯體網格化布局,社會辦醫可以選擇加入,綜合力量或者專科服務能力較強的社會辦醫可牽頭組建醫聯體,鼓勵適度競爭。支持公辦和社會辦醫按照平等自愿原則組建專科聯盟。支持社會辦醫參加遠程醫療協作網,提高診療服務能力。
支持社會辦醫優先承接三級公立醫院下轉康復、護理、安寧療護等業務,促進降低三級醫院的平均住院日和運營成本,提高醫療服務效率,使其聚焦三級醫院醫療主業,建立醫療機構間合理的社會分工。對在社區提供康復、護理服務的機構,各地要依法給予稅費減免、資金支持、水電氣熱價格優惠等扶持。支持三級公立醫院與社會辦醫共享醫學影像、醫學檢驗、病理診斷等服務,形成全社會醫療合作管理體系,有關服務協議可以作為社會辦醫相關診療科目登記依據。
郝德明坦言,“非公醫療只能當補充?這樣的認知完全是錯誤的。醫療服務政府是包不了的,尤其是我們14億的人口大國,全部靠政府兜底醫療服務,世界上沒這個先例,也支撐不了,我們今后的醫療服務體系肯定是政府和市場兩條腿走路。”
據了解,在醫療市場化比較充分的國家和地區,公立醫院和私立醫院地位都是一樣的,醫生也不分體制內外;未來中國醫療也必然將呈現出“不再分公私”的格局,無論政府還是老百姓,都將為優質的醫療服務體驗、醫療質量及效果埋單,而非簡單地區別公立還是非公立。
一位醫改學者對《看醫界》表示,“再過10年,或許談公立改制就不再像今天這樣敏感了,因為那時候大批精英醫生都到市場上去了,公立和私立的格局和界限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