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熱議“互聯網+醫療” 移動醫療助力醫療供給側改革
春節前,一則“東北女孩怒斥北京號販子”的新聞引發社會關注,“掛號難”擊中了幾乎每個人的就醫痛點。這一話題的熱度一直持續到了正在進行的2016年全國兩會上,如何破解掛號難、看病貴兩大難題,推進醫療供給側改革,成為代表委員們熱議的話題之一。
????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關于醫療衛生改革2016年的工作部署提出了14項建議,其中不少與醫療供給側改革密切相關。比如《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協調推進醫療、醫保、醫藥聯動改革;在70%左右的地市開展分級診療試點;擴大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城市范圍,協同推進醫療服務價格、藥品流通等改革;鼓勵社會辦醫,發展中醫藥、民族醫藥事業等。
????“應該用同樣重要的力量投入到醫療服務的供給側改革”、“政府負責提供基本的醫療衛生服務,保證社會公平公正;同時,多元性的、高端的服務要開放市場,讓社會資本、甚至外資進入”,鐘南山、黃潔夫等明星代表委員,紛紛在兩會期間就醫療供給側改革建言獻策。
????國家衛生計生委主任李斌在接受采訪時也透露,接下來醫改重點將在全國推廣互聯網醫療和團隊醫療,利用“互聯網+”,增加公眾向醫生咨詢的渠道。“互聯網+醫療”成為推動供給側改革的重要手段之一,被提到臺前。
????事實上,早在去年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概念提出以前,以春雨醫生為首的國內領先移動健康管理平臺,已開始探索醫療資源的變革之路——在醫療資源有限且不均的情況下,利用移動互聯網手段,優化醫療資源配置,提升醫療資源使用效率等手段,有效的提升了醫療資源供給能力。
????聯手商保補充支付體系
????利用互聯網使增強了醫療服務的可及性、解決了部分可以線上解決問題,但是“看病貴”仍需找出破解方式。業內人士認為,在醫療機構整體改革的大背景下,服務費用的上升是大勢所趨,但價格上升后全國性的醫療服務價格標準并未建立,醫保的控費能力也極其粗放,相當一部分地區的醫保已經出現收不抵支的情況。
????在這種情況下,商業健康險的發展或許可以作為支付體系的有益補充。近10年來,高端健康險獲得了一定的發展,但市場規模過小無法獲得大發展。隨著商業健康險的發展,支付方將支撐優質醫療服務的成長,也增加了供給。全國人大代表郭啟勇就此提出,可基礎上鼓勵由企業、個人或政府出資建立商業保險機制,對于疑難雜癥和高額醫療費用進行補充保險,彌補大額醫療支出的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