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渠道對體制外中端基礎醫療機構的重要性
中國目前有超過18萬家診所以及12000多家門診部,民營機構的占比分別為85%和77%。但總的服務量近年來一直停滯不前,診所和門診部平均每日每機構診療人次分別為11人次和27人次,多年來變化不大。整個行業仍然是邊緣性地在發展,沒有進入醫療的主體。
不過,資本已經開始把眼光轉向更具備服務價值的中端基礎醫療機構。這類新型機構通常能夠具備兩個條件:第一,以服務為核心價值。這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以客戶為中心的服務模式,提供完全不同于公立醫院就醫的服務體驗。二是其收費以醫生服務為價值核心和考量標準,改變體制內醫生靠產品收入為主的模式。第二,從長遠看來,這類醫療機構的支付辦法必須要能夠體現其服務為核心的模式,因此商保是重要合作對象。
這類中端基礎醫療機構目前已經出現,但規模仍很小,大部分仍然以高端保險或自費客戶為主,快速做大的瓶頸有三點,價格、商業支付方薄弱以及缺乏快速帶來客流的渠道,而這三項因素是息息相關的。因為線下市場很高的房租,以及前期投入獲得牌照、人員招聘、采購等成本很高,建立中端基礎醫療機構對投資的壓力是很大的。而因為中國的商業保險缺乏適合中端人群(包括團體和個人)的合適產品,中端醫療服務市場仍大量依賴自費。
個人對支付的價格非常敏感。如果沒有合理的渠道布局,僅憑增加店面和個人自費,很難帶動足夠的客流并支撐起一個全新的產業。由此看來,未來體制外中端基礎醫療發展將需要找到能夠幫助他們找到大批量客流的入口,也就是合適的渠道合作方,從而推動中端基礎醫療這一新事物的發展。
未來商業保險將可能成為中端基礎醫療機構重要的合作伙伴,不僅提供保險會員這一大客流渠道,解決中端基礎醫療機構的支付問題。同時,商業保險與中端基礎醫療機構能夠在服務、控制費用、客戶體驗上結成更為緊密的合作,這種合作無論在目前的昂貴私立醫院還是公立醫院VIP或國際部都是無法做到的。
商業保險目前因為無法控制醫療機構的行為而不得不調高保費以控制風險,這種做法將大量需要保障的中端用戶擋在門外,無法獲得量增。在風險較高的門診領域,中端基礎醫療機構這一新崛起的市場卻可以改變這個現狀。由于這些機構定位中端人群,在價格上比昂貴醫院和公立醫院更有優勢,對于保險公司來說,這種價格優勢對成本控制也十分明顯。
更為重要的是,相比服務流程和定價不透明的公立醫院以及昂貴醫院,中端機構能夠在診療流程管理、用藥管理、以及數據溝通上與保險公司建立更為緊密的合作,這種突破將改變市場上服務方與支付方的合作模式,對兩者來說都是共贏的。
與中端基礎醫療機構合作的另一大有利優勢是能夠將疾病管理、健康教育和預防真正落到實處。市場上已經出現一大批疾病管理工具和服務,但都苦于沒有真正的服務者而無法被C端或B端接受。唯一有實力也有動力去展開這些服務的是中端基礎醫療機構,因為這些服務有助于他們長期留住客戶,對于以價值衡量醫生收入的中端機構來說,醫生也會有動力去提高這些服務的體驗,從而為自己贏得更多病人。這些動機將與商業保險提升會員互動、增加健康服務的理念不謀而合。
因此,未來借商業保險會員的渠道,將為中端醫療機構打開一片市場。但兩者合作的意義遠遠不止于此。商業保險與中端醫療機構可以在就診管理、疾病管理和數據互通上建立更為緊密的合作,讓整個醫療服務更加透明,對于雙方降低成本并擴大客流量都是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