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個省份將停止大醫院門診輸液的消息公布后,引來了是否矯枉過正的行業討論。有專家表示,各地取消門診輸液,并不意味著非住院患者不能輸液;而促進合理輸液治療,不應止于取消門診輸液。
????警惕輸液向急診和社區轉移
????取消大醫院門診輸液,會不會將有不合理輸液需求的患者轉移到院內急診科或社區醫療機構,演變成換個地方掛瓶?
????據記者了解,絕大部分取消門診輸液的醫院,已采取相應質控措施,防止不合理輸液向急診科“暗度陳倉”。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人民醫院門診部主任肖琳介紹,該院質量控制部會定期對門診轉急診輸液的病歷和處方進行點評。
????但仍有專家指出,部分醫療機構的急診科因缺乏分診體系而聚集了大量非急診患者,承擔了院內大部分靜脈輸液的任務,“全面取消門診靜脈輸液是否會加劇急診科的工作量,誘發住院需求等有待觀察”。
????門診輸液室的
20張椅子座無虛席,部分患者不得不到門診大廳的候診區輸液,這是記者前不久在南方某市一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看到的景象。“目前的門診輸液率為
18%,雖然低于國家規定的
20%,但仍然過高,社區輸液率在
5%比較合適。”該中心主任坦言,大醫院門診輸液控制越來越嚴格,經常有患者拿著大醫院開的治療單到社區要求輸液。
????北京市的一位社區醫生也向媒體透露,該市一些大醫院關閉門診輸液室后,并未嚴格管控輸液治療,而是開具輸液處方和藥品,“打發患者到社區輸液”。北京天壇醫院藥劑科主任趙志剛表示,基層醫院開展輸液的安全風險肯定高于大醫院,更應加以規范。
????浙江省衛生計生委醫政醫管處處長俞新樂表示,全面取消大醫院門診輸液的浙江省并未出現類似情況,有些社區醫療機構的門診輸液甚至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降,“通過人員培訓、學術活動等,大醫院的做法對基層起到了導向作用”。
????合理輸液仍需各方共同努力
????目前,我國政府主管部門尚未出臺合理輸液臨床指導原則,醫療機構大多沒有建立合理輸液的管理制度和組織。
????不久前發布的首部輸液安全專家共識指出,政府主管部門應參考《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的制定模式,制定出臺合理使用輸液指導原則,明確輸液的臨床指征和不必要使用輸液的臨床指征;由行業學會、協會借鑒國外經驗,組織藥學專家、醫學專家、護理專家、病理專家等編寫發布輸液臨床應用指南。趙志剛表示,指南的制定應符合我國國情,重點考慮輸液患者的評估和管理,更要重視最佳輸液量、輸液速度、液體種類選擇等常見問題,重視醫務人員的教育和培訓。
????專家建議,政府部門還應將輸液管理納入醫院目標責任制管理,建立醫院臨床輸液安全管理體系,成立管理工作組和專業技術團隊,加強對臨床輸液應用的監測、評估和培訓。
????北京市醫院管理局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該市并未要求
22家市屬三級醫院統一取消門診輸液,而是通過對藥占比、抗菌藥物使用、處方合格率、門診輸液率等一系列指標的綜合績效考核來促進輸液的合理使用。該市
22家市屬三級醫院的平均門診輸液率,由
2014年的
4.46%降至
2015年的
2.85%。
????江蘇省南京市鼓樓醫院副院長吳超表示,取消門診輸液只是控制輸液濫用的一種手段,但對于眾多接受日間化療的腫瘤患者,沒有必要轉往住院或急診,門診輸液也應該留有空間。他說,促進合理輸液還有一個重要基礎,就是加快醫改進程,使包括輸液在內的醫療行為回歸純粹的治病救人。
????有專家表示,一些醫院不僅收取輸液費,而且收取護理費、床位費甚至搶救費等,“門診輸液之所以蓬勃發展,很大原因是利益導向的結果”。這一方面說明醫務界有作為的空間,另一方面也證明,回歸治療本質還需建立合理的補償機制。未來將禁止門診輸液逐步在全國推開,理順補償機制必不可少,否則取消門診輸液,過度治療可能會以新的方式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