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華大基因即將在A股上市,精準醫療在中國市場的發展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如何去判斷精準醫療在中國市場的發展趨勢,其自身的發展又將面臨哪些挑戰,應對挑戰所擁有的資源和手段又將如何影響到市場的走勢?
? ? 精準醫療本質上是一種個性化醫療,既包括對疾病的早期篩查和預防和幫助醫生做出準確的臨床決策,也包括治療的過程中所提供的一系列服務,比如合理用藥、精準外科以及針對重癥和疑難雜癥的精準的靶向治療。不過,目前最熱的領域還是集中在基于基因測序技術的早篩和靶向治療上,下面的討論也將主要圍繞著這些問題來展開。
?
? ? 精準醫療的挑戰
? ? 要理解精準醫療在中國市場未來的趨勢,必須理解精準醫療目前在中國面臨的挑戰,以及在面對這些挑戰的情況下市場將如何應對。
? ? 首先,中國企業在精準醫療的技術能力上有著很大的發展瓶頸。這從華大上市所公布的文件中可以清晰的看出來。根據華大的招股說明書顯示,2012-2014年,華大基因營收分別為7.9億元、10.4億元、11.3億元,但是,2012-2014年,華大基因歸屬母公司的凈利潤分別為8173萬元、1.36億元、2812萬元,其中2014年凈利潤較上年下滑79.3%。2014在營收增長的情況下,凈利卻出現了大幅度的下滑,主要的原因是Illumina在2014年下半年突然提高了測序試劑的價格,漲幅為55.81%,這嚴重擠壓了華大的利潤。由于華大的測序儀主要采購自Illumina,因此其自身的發展嚴重受制于與上游廠商的議價能力。因為Illumina在業界擁有絕對優勢的市場份額,華大這類下游廠商就毫無規避經營風險的能力。
? ? 在技術受制的情況下,類似華大這樣的企業不是沒有想辦法去改變,但情況卻不理想。由于基因測序技術的研發需要多年,要在短期改變就只能去購買先進技術,這也是為什么在過去幾年大量中資公司前往海外收購高技術含量的公司。但這類收購所轉化的成果并不理想,比如華大在收購美國公司Complete Genomics后卻沒有在短期內推出新產品,卻遭到了Illumina新產品對其的禁售。在2015年,華大終于推出了新型桌面化測序系統BGISEQ-500,但具體轉化成果仍需看市場接受度。
? ? 因此,在中短期內,中國公司的技術能力仍將受制于海外上游廠商,這對發展自身的精準醫療市場始終是一個不可抗的風險,短期內規避的可能性并不大。雖然自主研發和采購其他行業內公司的產品可以作為一個重要手段,但由于主要技術仍受到控制,難以在短期內獲得反轉。
? ? 其次,在通過技術完成篩查之后,對于技術結果的解讀和治療仍存在較大的挑戰。
? ? 精準醫療本身的發展得益于技術價格的降低所帶來的商業化。目前主要成熟的產品還是集中在無創產前篩查上,但這一市場基本大局已定,后期進入者的機會較低。因此,目前市場已經將戰略重點移向市場更為廣闊的癌癥早篩。由于癌癥早篩的價格還沒有下降到進行大規模商業化的程度,誰能研發出新型產品就能成為市場的領跑者。
? ? 因此,精準醫療的發展目前仍集中在早篩和預防,后端的在對生物標志物的解讀上,中國醫療體系存在著人才匱乏和整體配套治療方案的欠缺。人才的匱乏是發展精準治療的各個國家都共同面臨的問題,但在前端技術商業化的同時,中國后端醫療人才的培養和培訓都未及時展開。目前市場的熱點依然集中在技術層面,而最早商業化的也主要集中在早篩和預防上,而不是治療。如果后端的醫療人才跟不上,不能為病人提供完整的質量解決方案,整個精準醫療的產業鏈是斷裂的。
? ? 而且,中國電子病歷并不普及,醫生即使有能力對病人提出完整的解決方案,也需要基于一整套完整的電子病歷的基礎上。而中國各個醫療機構內的數據都是孤島,沒有最終分享出來并形成以病人為中心的完整病歷,這嚴重制約了精準醫療的發展。
? ? 再進一步來說,中國的醫療體系也不支持精準醫療的規模化發展。精準醫療是高度個性化的治療方式,需要醫療機構和醫生為病人提供定制化的服務,這包括從合理用藥到隨訪等一系列的重度服務,這在一個3分鐘解決一個病人的醫院是較為“奢侈”的。中國醫療服務體系長期以來沒有多層級多機構的協同,如何共同為一位病人提供服務仍缺乏經驗。
? ? 最后,精準醫療受到支付能力的限制,中短期內都難以大規模鋪開。即使在商保較為發達的美國,精準醫療被納入賠付范圍的仍在少數,很多項目仍需自費,這較大的限制了市場大規模的增長。目前也只有少數的生物標志物已經被明確和某種藥品的效果相關,大部分情況下,標志物和療效的因果關系并不明確,個體差異也很大,因此保險公司很難衡量其直接經濟價值,并做出是否報銷的決定。其次,即使退一步來說,標志物和某些藥品呈現相關性已經非常明確,醫生需要單獨為每個病人進行定制,這種服務相對來說就要比普通服務昂貴,從而需要保險公司付出更多的費用。
? ? 上述簡單的分析來看,精準醫療給支付方的控費其實帶來了一個內在的矛盾:一方面,精準醫療有助于更有針對性的治療也即提高療效,但另一方面,保險公司不僅需要支付基因檢測的費用,還需要對醫生付出的加倍勞動賠付更多。因此,目前美國的很多保險公司都還在觀望中,并沒有將檢測費用加入其賠付列表。
? ? 而中國的醫保在未來將長期受困于償付能力不足的問題,更多的將堅持廣覆蓋和低水平的方針,難以顧及類似精準醫療這樣的高度個性化和相對高昂的檢測和治療。而商保資本也過于弱小,同時也受到上述分析中所提到的因素的困擾,也很難把很多項目加入到賠付的范圍中來。因此,在中短期內,精準醫療面向的主要是自費用戶,在相對較高的檢測和治療價格面前,大部分病人都無法或不愿意來承受,這大大限制了整體的市場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