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三方放療中心以及第三方獨立診斷試驗室發展如火如荼的當下,第三方獨立影像中心在中國市場才開始逐漸嶄露頭角;而在分級診療的背景下,第三方獨立影像中心在美國生根發展已經超過30年的時間。
根據Frost&Sullivan披露的數據,2009年至2015年美國醫療影像診斷市場從46.6億美元擴張到87.1億美元,幾近翻倍。有數據顯示,其中60%的市場貢獻來自于醫療機構,剩余40%的市場貢獻來自于第三方獨立影像中心。
從醫療影像中心的數量上來看,截至2013年,美國已經有接近7000家的醫療影像中心,包含了完全隸屬于醫院的影像科、醫院與影像機構的合作單位以及完全獨立的影像中心。根據CMS統計的數據,其中完全獨立的影像中心約2421家,占比約35%,基本符合其在市場規模中的占比。
從影像中心的分布來看,基本與所處州的人口數量成正比,人口數量多增長快的地區擁有更多的醫院,同時第三方影像的機構也更愿意在人口密集的地區設點。以人口數量最大加利福尼亞州為例,截至2013年其擁有約834個影像中心,排在全美首位。
除了人口老齡化的影響之外,影像中心市場的發展驅動力主要是來自于以下三點:
(1)影像技術的進步,更多更先進的影像檢測技術被研發出來,更多的影像設備也被不斷的投入到臨床使用;
(2)臨床醫生對于影像作為主要的檢查手段之一認可度越來越高,依賴性也越來越強;
(3)更多的病患開始明白影像檢查在患病早期篩查與干預的重要性。
而相較于完全隸屬于醫院的影像科,在美國,獨立的第三方影像中心有自己的競爭優勢:
首先,保險公司需要為在醫院影像科檢查的病患支付更高的費用,而病患卻不一定得到更好的服務;從目前的病患調查來看,第三方影像中心擁有相對低廉的價格以及更優質的服務。
其次,第三方影像中心可以更為靈活或者更為及時的安排檢查時間,方便部分特殊病患的需求。
此外,相較于影像科一些特許讀片醫生(Sub-specialized Radiologist)相對匱乏的地區和醫院,獨立影像中心也能提供更全面的醫療專業服務。
從目前美國第三方影像中心的發展格局來看,2003年至2008年美國第三方影像機構以及所屬獨立影像中心的數量都在不斷攀升, 2008年以后雖然第三方獨立影像中心的數量仍然穩步增加,而第三方影像機構的數量卻在不斷減少。第三方獨立影像機構在美國發展30多年來已經進入一個行業整合洗牌的階段,大的第三方影像機構由于能夠引流更多的上游病患并以更低的價格拿到影像設備的優勢,在不斷擴張的過程中對小的影像機構進行了合并吸收。同時,我們也發現很多小的第三方影像機構被合作的醫院所合并吸收的案例。所以,我們認為第三方影像中心規模化的壁壘已然形成,隨著集中度的提高行業中的領先企業將會占領更多的市場,而小的企業以及新進入者的生存空間會更為狹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