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一張“暖哭了”的圖片在朋友圈流傳——一個不到11月大的女娃娃手術,護士為了緩解她的緊張,準備了好多玩具。護士還像媽媽一樣抱哄。記者輾轉找到圖片中的主人公——鄭州大學五附院手術室護士徐靜。
“不到11個月的女娃娃,術后麻醉開始復蘇,護士阿姨就把一個漂亮玩具遞給她,她立刻停止哭鬧,場面是如此溫馨……”近日,鄭州大學五附院骨外科副主任醫師田克的一則朋友圈引起關注,圖片上,一個胖乎乎、緊握玩具的幼兒的小手,讓人愛憐不已。醫院手術室每日都上演著快樂和悲傷,這則照片折射出醫患之間的溫情。
田克介紹,圖片上的寶寶是一個不到11個月的女娃娃,麻醉醫生和護士為了緩解她的緊張情緒,就準備了好多玩具,而且像媽媽一樣哄她入睡。“很多人看到這張圖片覺得萌化了。”
記者4月11日了解到,田克口中的“護士阿姨”是該院手術室的護士徐靜。
“每天都有好多手術,那天寶寶特別多。”徐靜說,當時圖片中的小寶寶手術結束還沒有完全蘇醒,由于怕寶寶醒來會對陌生環境有恐懼感,也可能會有術后不適,所以就把玩具準備好放寶貝手邊,等寶寶醒來后就第一時間把她抱在懷里,“抱哄、給玩具,寶貝會覺得在媽媽懷里,會減少哭鬧。”
徐靜也是位母親,她在手術室工作十多年,摸索了不少與小患者互動的經驗。“玩具是平時就常備的,給小寶貝準備的,減少恐懼感。孩子少哭鬧,媽媽也少揪心呀!”
近年來,多地出現醫護人員像照顧親人一樣呵護病人的新聞,醫護媽媽給小患者喂奶、醫護跪地幾十分鐘給患者心臟復蘇、借錢給患者治病等等新聞,反映了當下醫患之間的互相信任、彼此匡扶的溫情。
記者還了解到,徐靜不僅僅對待這個小患者用心,平時對其他小患者也是如此細心呵護,抱哄小患者可謂是工作常態。“抱孩子哄孩子都是當媽的經驗,結合手術安全,只要不違反原則,可以更多的關注孩子感受,采取有效的優質的適合寶寶的護理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