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部委專場:國家衛計委答記者問
華爾街日報:我有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中國何時會全面放開生育政策?您覺得最早放開的時間可能是什么時候?第二個問題是,越來越多的中國產婦選擇到海外,包括美國這樣的國家尋求生育服務或者冷凍卵子,在中國什么時候會有這樣相應的生育服務提供給中國婦女呢?
李斌:第一個問題我來回答,第二個問題,請我們的馬曉偉先生回答。我剛才實際在回答第一個問題的時候已經講到了,中國是人口大國,人口眾多,2015年我們的總人口已經達到了13.75億人。我知道,美國的人口是3.2億人左右,而且美國是第一大經濟體。從人均的經濟發展數量和人均的生活質量來說,這個差距還是比較大的。所以中國做決策,必須要從中國這樣一個基本國情出發。人口眾多,人口與資源環境相對比較緊張,這些條件、這些國情沒有根本的變化,所以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還要長期堅持。
至于什么時候全面放開,我今天和前年的回答差不多,沒有時間表。國策要堅持,生育政策會根據每一個階段人口發展的趨勢來進行科學的研判,根據形勢的變化,及時做出生育政策的調整和完善。就像全面兩孩政策,經過了反復的論證,根據形勢的變化來提出這樣的建議,最終中央做出了這樣一個重大的決策。謝謝。
馬曉偉:我來回答第二個問題。全面兩孩政策放開以后,國家衛生計生委根據我國目前高齡孕婦的情況,以及現有產科醫療服務能力的狀況,對這樣的工作做出了具體的安排。第一,我們準備在“十三五”期間擴大產科的床位,建立省市縣產科的一整套服務體系,增加床位。同時,進一步采取特殊政策,加強產科醫生和助產士的培養。[?
第二,我們正在做的,是做好高齡孕婦的風險評估和健康檢查工作。對高齡孕婦摸清底數,建檔立卡,隨時觀察孕婦在懷孕過程中可能產生的一些問題,特別要高度注意高齡孕婦和有可能出現的并發癥。第三,醫療機構要充分做好準備。我們在2017年以后,要在省一級建立高危孕婦的急救中心,要在市縣建立高齡孕產婦和新生兒的急救搶救病房,加強ICU的建設,同時加強病人的轉移和綠色通道的建設和管理,充分保障我們有能力做好高齡孕婦生育的工作。
同時,在醫療機構當中,還要建立多學科的組織體系,由一位副院長統一負責,調配指揮高齡孕婦的重癥搶救工作,這樣使我們把工作能夠做到底。關于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的問題,中國在這項技術上是成熟的,北醫三院喬杰院長是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的學科帶頭人,在這方面我們國家的技術是緊跟世界先進潮流,達到國際水平。全國經批準開展人類輔助生殖技術和設置人類精子庫的醫療機構共有432所,每年完成70萬例。我可以在這里負責任地說,人類輔助生殖技術在中國是成熟的,解決這個問題不用到國外去,在國內是可以解決的。
中國日報社記者: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要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促進醫療衛生和養老服務相結合,請問這方面的工作進展如何?下一步有沒有類似的打算?
李斌:尊老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孟子說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還有一位法國作家司湯達也講過,他說老人受尊敬是人類精神最美好的一種特權。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醫療保障條件的改善,人民的壽命會越來越長,所以老齡化是全球人口發展的一個共同的趨勢。我們國家2015年60歲以上的老人已經達到了2.2億人,占總人口的16%左右,老齡化的速度是比較快的。老年人口在醫療、照料、護理、康復等等方面的需求快速增長,這樣就給衛生資源和服務資源都帶來一個巨大的新的挑戰。
大家也知道,我們國家的老年人口是世界上最多的,因為我們人口基數就大,所以我們碰到的每一個問題的總量也是最大的。要解決這個問題,只靠醫療服務、我們蓋多少醫院、再培養多少醫生仍然不夠用。無論是居家養老還是進機構養老,沒有醫療服務的保障,老年人不安心,子女們不放心,所以就得把這兩者結合起來,把資源進行統籌,實行醫養結合的方式,來解決老年人老有所醫、老有所養的問題。
換個角度看,我們做好了醫養結合的服務,滿足老年人服務的需求,促進健康的老齡化,這本身也是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貢獻。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問題,國務院常務會議專門研究了醫養結合解決老齡服務的問題,并且還發了相關的文件。目前已經開展了試點工作,要求各地在醫養結合方面,在投融資,在價格政策、土地政策、稅收等政策方面,人才建設和信息化建設方面,都要出臺相關的支持政策,鼓勵各地積極探索多種醫養結合的方式,比方說對口支援、合作共建、建立聯合體等多種方式,來加強醫養結合。同時整合資源,開辦老年病醫院、康復長期護理的機構,支持養老機構來設置醫務室、護理站,為老年人提供治療、住院、康復期護理這樣一體化的健康和養老的服務。
現在地方已經有一些做得好的,也出現了好的成效,比方說上海,169家養老機構設置了醫務室,而且這些醫務室有100家已經實現了和醫保的聯網。北京95%的養老機構已經設置了醫務室,或者與醫療機構進行簽約服務,開辟綠色通道。全國已經有4609家醫院與養老機構簽訂了服務協議,所以這個發展勢頭是很好的。
居家養老還是我們國家養老的一個主渠道,在居家養老這塊,我們大力推進基層醫療服務機構、全科醫生、家庭醫生優先和有老人的家庭進行簽約服務。同時把老年人常得的疾病,比方說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病這些慢性病很好地管理起來,使它能夠得到規范的治療,同時使老人及其家人能夠得到健康保健的相關知識,為居家養老的這些老人提供連續、規范、舒心的健康服務,促進這些老人在家能夠安心地養老。在這方面,在基層都有一些很好的實踐例子,我們要推廣這些好的經驗,把全國的醫養結合落實好。謝謝。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記者:隨著我國全面進入兩孩時代,兒科醫生短缺的問題也越發凸顯了,很多家長特別關心也比較擔憂,衛生部門怎么應對兒科醫生短缺帶來的壓力和挑戰呢?
李斌:你這個問題是很多人都關心的,前天在“部長通道”走過的時候,我看有人喊著就要問這個問題,今天下午我來回答。兒童是祖國的花朵和未來,兒童也是家庭的寶貝,所以讓每個兒童都能夠健康成長,這是每個家庭的期望和牽掛。我們國家是高度重視兒童的健康保健問題的,頒布實施了《婦女兒童權益保護法》和《母嬰保健法》這樣一些法律法規,做了制度上的安排。同時要加強兒科體系的建設,我國現有兒童醫院99所,有3.6萬家醫療機構開設了兒科,全國從事兒科的醫務人員大體是12萬人,兒科的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的能力和水平也不斷提高。
經過大家共同的努力,包括社會各界的支持,包括我們這些在第一線工作的呵護這些兒童健康的白衣天使們的辛勤努力,我們國家嬰兒死亡率從醫改前2008年的14.9‰下降到2015年的8.1‰,這個指標是一個國家國民健康的三大基本指標之一,我們取得這個進步是很了不起的,這個水平已經接近了世界上發達國家的水平。所以大家看到,我們兒童健康的狀況是在不斷改善的。世界衛生組織授予中國婦幼健康高績效的國家,這些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這些兒科的醫生們、護士們功不可沒。
但是也要看到,我們國家有2.3億14歲以下的兒童,這個數字是什么概念?就相當于世界第五人口大國巴西的總人口,比它的總人口還多。所以,醫療保健的需求是巨大的,兒科服務的資源總量還是不夠的、不足的,配置結構也不盡合理。在季節性兒童疾病的高發期,兒童集中就醫的時候,這種供需矛盾緊張的狀況就更為突出一些,比如說剛剛過去的這個冬天,由于寒潮、流感這些因素的影響,有些大城市、有些醫院都出現了非常緊張的局面。
為解決這些問題,我們正會同有關部門,在制定一個加強兒童醫療保健服務的意見,大家都形成了共識,要采取綜合措施,來解決兒科資源短缺的問題,補上兒科這個短板。總的思路,補短板,一方面供給側要加力,要擴大服務的供給。另一方面,需求側要減壓,要加強預防,減少疾病。
概括起來是四個加強:一是加強兒科醫療服務體系的建設。“十三五”時期,國家把增加兒科醫療資源的供給繼續作為體系建設的重點,加大投資力度,力爭實現每個省區市都能有一所兒童醫院,常住人口超過300萬的地級市設置一所兒童醫院,二級以上的綜合醫院都要設置兒科,縣級的公立醫院和兒科需求量比較大的城市的公立醫院也要設置兒科病房。每個省市縣都要設置一所政府舉辦的標準化婦幼保健機構,將兒童家庭作為基層全科醫生、家庭醫生重點簽約的對象。剛才我說了,重點簽約的對象首先保一老一小這樣的家庭,引導社會力量來舉辦兒童的醫療機構。
二是加強兒科人才的培養。這也是總理在今年的報告中提出的一個要求,要醫教協同、聯手解決。教育部門在積極推動開設本科兒科的專業,擴大研究生兒科醫師培養的規模,今年就開始增加招生。招生的學校和招生的規模將會逐年增加。我們將兒科和兒外科這兩個專業都納入了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之中,到2020年力爭招生兒科住院醫師三萬名以上。同時加強兒科的繼續教育,增加全科醫生在兒科專業技能方面的培訓。
三是加強政策保障。充分考慮兒科醫務人員工作量大、風險高、十分辛苦的特點,合理地確定兒科醫務人員的薪酬待遇。醫療機構薪酬分配不得與業務收入掛鉤。有些同志反映,說兒科開藥又少,病情有的比較簡單,收入少,這樣收入和分配一掛鉤,醫務人員的薪酬就少,這種做法是錯誤的,不能這么做,而且是應該向兒科傾斜,確保兒科醫務人員的收入要不低于或者高于其他專業同年資醫務人員收入的平均水平,這是一個硬杠桿,要增加崗位的吸引力。合理提高兒科的醫療服務價格,體現醫務人員的技術勞務價值。在職稱晉升等方面,也要完善相關的激勵機制。另外,要著力解決好兒科用藥的保障問題,兒童不是成年的縮小版,所以對于藥品的劑型、質量、安全的要求更高,我們將會同食藥、工信等部門,要采取加快建立兒童藥申報審批專門通道,招標定點生產兒童用藥,鼓勵優先生產,強化質量安全監管,指導合理用藥這些綜合措施,來保障兒童用藥。在定點生產方面,去年我們已經搞了試點,試點是成功的,原來有一些價格便宜、療效明顯、用量又不是很大的藥,有些生產企業不愿意生產的,通過定點生產,全國的量就夠大了,所以這些企業能夠保持一個合理的利潤水平,它就積極的生產,短缺的問題也不存在了。對兒科用藥,今年我們要采取這樣一些辦法,來保障它的供給問題。
四是加強兒童疾病的預防。這就從需求側要減壓,要關口前移,加強在托兒所、幼兒園、中小學的疾病預防工作。落實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項目,做好預防接種,加強兒童的保健管理,讓我們的兒童能夠少得病,讓我們的兒童遠離疾病,健康茁壯地成長。謝謝大家。
經濟日報社記者:去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健康中國”的概念,十八屆五中全會再次將“健康中國”上升為國家戰略,今年“十三五”規劃草案中再次提到了“健康中國”,請問李斌主任,“健康中國”建設的推進情況現在是怎么樣的,下一步國家還會采取哪些措施來推動相關工作?
李斌:大家都知道,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里面,李克強總理講,健康是幸福之基。我們就是要推進“健康中國”的建設,通過全民健康來助力全面小康,這就體現了我們黨和國家對于維護人民健康的高度重視和堅定的決心,也反映了我們全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我們正在全力推動落實。
國家層面正在積極推進“健康中國”建設規劃綱要的編制,同時也在進行“十三五”衛生與健康規劃和深化醫改規劃的編制,通過“一綱要兩規劃”的編制,確定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總目標、戰略重點和主要任務以及保障措施,為統籌解決好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全民的健康問題做出一個制度性的安排。
總的思路就是按照“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為核心,突出問題導向和需求導向,深入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將健康融入所有的政策,加快轉變健康領域的發展方式,由過去以治病為中心轉向以人民健康為中心,更加注重體制機制的創新,更加注重預防為主和健康促進,更加注重提高基本醫療服務的質量和水平,更加注重醫療資源重心下移、資源下沉,使基本醫療衛生制度能夠更加成熟、定型,為人民群眾創造出更多的健康福祉。
推進“健康中國”的建設,將著力推進六大任務:一是提供覆蓋全民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加強重大疾病的防治。二是健全優質、高效、整合型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完善分級診療制度,努力為居民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和服務。三是健全醫療保障體系,完善藥品供應保障機制。四是要建設健康的社會環境。我們說一個人的健康影響因素很復雜,包括社會環境的影響,所以要從大健康、大衛生的角度,來共同治理環境污染、食品安全等等,要建設一個健康的社會環境。五是發展健康產業。六是要培育自主自律的健康行為,提高居民的健康素養,把健康的“金鑰匙”交給群眾,放到我們全體人民自己手里。
推進“健康中國”的建設,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所以要全社會參與,我們要共建共享,這是個系統工程。我相信,經過我們的努力,“十三五”的規劃目標我們有信心來完成,同時推進“健康中國”的建設能夠邁開重要的步伐,給人民增加更多的健康福祉。謝謝。
中央電視臺央視網和央視新聞客戶端記者:今天是三八婦女節,我們首先也祝李斌主任節日快樂,也祝現場女性朋友們節日快樂。我的問題和醫藥有關,去年有一個人因為替患白血病的病友從印度買了一種仿制的抗癌藥,后來這個人差點吃了官司。我們就想知道對于這種患者急需,而國內沒有辦法生產的救命藥,就衛計委的角度而言有沒有什么好的解決辦法,能夠讓這些患者能夠得到及時有效的救助?
李斌:你講的是藥,但是實際上你提了一個深層次的問題,就是推進醫改要三醫聯動的問題,也就是說,醫療、醫藥、醫保一定要三醫聯動,這也是總理在今年報告中提出的2016年任務,關于如何滿足群眾用藥,特別是要解決一些專利藥價格很貴,群眾用不起的問題,我們正在采取一些措施,也包括接受了我們一些代表和委員的建議提案,就是要開展國家談判。現在談判試點我們已經進行了,選了幾個品種,大體是五個左右的品種,包括涉及到癌癥治療的,涉及到一些其他方面的重大疾病治療的藥,價格是比較貴的專利藥、進口藥,通過談判以后,談判的效果應該說是相對比較理想,降幅很大,大體上能降到50%以上。
我們現在正在進行最后的銜接,藥和醫保也要搞好銜接,銜接最后確定以后,我們將向社會公布,這個藥目前就是這個價格了,就會大大減輕群眾在這方面用藥的負擔,其中就包括一些大家說到的提及比較多的治療癌癥的一些藥物。下面具體的我想請曉偉先生講一講。
馬曉偉:李主任已經很充分地回答了這個問題,我們高度關注專利藥的進口問題和價格問題,這方面有可能取得一些突破性的進展。一旦藥品談判成功以后,我們將考慮納入相關的藥品報銷目錄,使這個藥的價格能夠有比較大幅度的下降。同時,我們也關注在全國推行大病保險之后,有20幾種疾病要進一步給予補償,在補償過程當中就發現了同時需要專利藥和仿制藥的問題。所以在進行談判降價的同時,我們也注意在國內進行對仿制藥的研發、國產化,同時對仿制藥進行效果的一次性評價,我們也在考慮對一些特殊藥品開放綠色通道,實行快速進口的措施。總之,我們要盡最大的努力,來解決一些藥物購買難、藥價貴的問題,爭取在“十三五”期間藥的問題能夠破題。
深圳衛視記者:為了緩解看病難的問題,國家從2009年開始就在廣東、深圳等地試點醫師多點執業,那么目前在深圳醫師多點執業可以說只要在網上備案就可以了,門檻是大大降低,同時條件也大大放寬了。請問李主任,您如何評價試點效果的?另外您認為目前制約醫師多點執業最大的困難和問題在哪里,未來國家將有哪些政策加以扶持和鼓勵呢?
李斌:首先我要通報的是,多點執業目前已經從部分地區和城市的試點推向了全國,在全國開展多點執業的有關指導性文件去年就已經下發了,就已經放開了,所以在多點執業方面,我們正在積極穩妥有序地組織開展好相關工作,也取得了積極的成效。到2015年底,全國一共有將近45000名醫生注冊了多點執業,這些醫生36.7%是來自于三級醫療機構,也就是來自于大醫院,28.4%是來自于二級醫療機構。對于執業去向進行了統計,來自大醫院的醫生,到同類醫院去執業的比較少,大體在6.7%,到基層去多點執業的占到了76.2%,這是一個非常可喜的現象,就是我們講,資源要下沉,醫生要下沉,專家要到老百姓的家門口給群眾看病,現在在多點執業中,已經有76%的醫生是下到基層去了。
到民營醫療機構的有35%,到其他醫療機構,包括公立等其他醫療機構的有百分之六十多。在多點執業的醫生中,66%是搞臨床的,包括內科、外科、婦科、口腔科、影像科、化驗、耳鼻喉科等等,現在看這個勢頭是不錯的,也產生了這樣一些好的效果,一是促進了醫生的合理流動,我們現在通過管理文件、規范文件的下發,給他們提供了一個法律保障和政策環境。二是促進了醫療資源的流動,特別促進了優質醫療資源的下沉,也方便了患者的就醫。三是相對提升了基層醫療服務的水平和能力,因為大醫院的醫生下基層了,多點執業了,他不僅僅是看病,同時也對基層服務人員的技術有一定的培訓,包括他們的一些好的方法,好的精神,好的作風,對基層也是一個引導、一個影響。同時,也促進了醫院之間的技術交流和合作,有的通過多點執業,逐漸發展為兩個醫院之間的遠程醫療的關系,在縣里面,我們的患者就通過遠程醫療這個系統,可以和大醫院的大醫生、好醫生,特別是一些高級專家,進行遠程醫療上的看病就醫,效果是很好的。所以多點執業開局不錯,但是還需要繼續努力,為多點執業的健康有序發展,進一步提供一些好的政策。有的地方落實起來,在政策上還有一些不落地的地方,我們還要推動這方面的改善和落實。謝謝。
成都電視臺記者:剛剛李主任也專門提到了要大醫院好醫生多向基層下沉,我注意到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當中也專門提到在70%左右的地市來開展分級診療試點,請問李斌主任,這70%的試點主要分布在哪些省份?目前在地市開展分級診療當中遇到了哪些難點和困難?下一步衛計委會采取哪些措施來推進分級診療,讓更多生長在小城鎮、地級市的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看好病?謝謝。
李斌: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重大任務中就有一項,70%的城市要進行分級診療的試點。我想,這70%就包括綜合改革的試點省,包括試點城市。去年我們已經在100個城市開展了公立醫院改革試點,今年要擴大到200個城市。在這方面,昨天晚上我剛剛看到一個材料,一個大數據的分析,我想把情況跟大家介紹一下,然后還有一些問題請馬曉偉先生來回答。
我昨天晚上看到的材料是清華大學國家醫院管理研究所和北京公共衛生信息中心開展的一個第三方評價評估,對29個省593所醫院4050萬出院病人的大數據分析,這個樣本是夠大的,通過對他們病案的首頁數據分析和現場的評估,大體上提出了這樣一些可喜的變化,我跟大家說一下。一是三級大醫院診療量增長平緩,人滿為患和虹吸的現象趨于緩解,全年門診量只增長了3.4%,住院服務量下降3.7%,這表明大醫院的服務總量發生了一個變化。二是分級診療初見端倪,21個省做到了90%的大病患者不出省,75%的患者選擇在本市的醫院住院治療,縣域內就診率也進一步提升,有的縣已經達到或接近了90%。吸收外省患者多的主要是集中在北京、上海、廣東、四川、江蘇,這樣就給了我們調整醫療資源布局一個比較直觀的參考。北京外面來的病人主要是華北、東北的病人,上海是長江流域的病人,廣東當然是華南周邊了,四川大家知道有華西,西南這一片,使得我們下一步要加快建立區域的醫療診療中心,包括要提高有些地區的醫療服務的能力。現在看,硬件基本夠了,主要是內涵提升,符合我們整體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我們要提升內涵,提高質量和水平,包括利用京津冀一體化來促進優質醫療資源的分布,像北京兒童醫院在這方面帶了頭,他們主動組織了一個兒童醫院的服務網絡,也使得這方面的醫療狀況有了很大的改觀。
我們去年專門在那里開了一個全國的現場會。另外,像河南,本身就有一億多的人口,北京的阜外醫院已經進入到河南,正在建設華東的心血管病治療中心,這一塊就能夠輻射出去。下一步,東北要加強區域的醫療診治中心能力的建設,西北要加強這種布局和能力的建設,包括像在陜西等地方,通過布局,使得過去結構性的矛盾能夠逐步得以解決。
下面的一些具體問題,曉偉同志再給大家回答,我就把昨天晚上看到的大數據跟大家說一下。還補充一句,第三個可喜變化,全國人均住院總費用下降1.4%,雖然還不多,但是趨勢是好的,平均住院日9.6天繼續縮短,這也相對減輕群眾的負擔。北師大第三方基層的調研,鄉鎮衛生院人均住院和藥費分別下降6.1%和7.1%,城市社區衛生中心下降了2.1%和5.2%,這是我昨天晚上看到的大數據的分析結果。
馬曉偉:李主任已經講得很清楚了。應該說,這一輪醫改一個最重大的舉措就是分級診療制度的提出。2009年,新一輪醫改開始,明確提出了“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這樣一個奮斗目標。
用一個什么樣的醫療體制來落實“人人享有”呢?怎樣解決我國醫療資源總量不足、分布不合理、優質資源匱乏的問題呢?顯然就讓我們用有限的醫療資源解決13億人的看病就醫問題。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核心表現為供需矛盾,大病小病涌向城市大醫院,城市農村患者也涌向大醫院,這樣就出現大醫院人滿為患、小醫院門可羅雀的現象。所以分級診療是緩解看病難、看病貴的重要措施,也是落實“人人享有”的一個就醫體制的保證,是對我國醫療資源格局的重新調整,也是對就醫習慣的改變。所以這項戰略舉措的成功需要一定的時間,但是從某種意義上講,分級診療實施之日,乃為我國公立醫院改革成功之時。
分級診療主要特點有四個:一是基層首診,二是雙向轉診,三是上下聯動,四是急慢分診。關鍵是基層首診,大家只有在基層看病,再到大醫院看病,才符合就醫的次序,也才符合國際慣例,國際上沒有不分級診療的國家,看病都是按照醫療機構級別來看病的,這樣資源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常見病、多發病在基層醫療機構就診,一旦重癥再到上級醫療機構就診。我們要建立這樣一個就醫的格局,就要求實現基層首診。
因此說,基層首診問題是一個人才問題,人才問題是政策問題,政策問題是兩個問題,一個是待遇問題,一個是職業前途問題。基層醫生培養的全科醫生,有些優秀醫生到基層去,必須解決這兩個問題。待遇問題我們是這樣想的,一個是政府投入,我們在前五年已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績,政府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運營經費、人員經費給予了很大的投入。二是價格改革,提高了基層醫生的診療費。三是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今年是人均45塊錢,可以打包給基層醫生。四是績效工資這一塊,有相當一部分收入作為績效工資,用于人員經費。從上海全科醫生在基層的情況看,人均收入達到了12萬元,北京市今年年底給人員補助經費再增加30%,全部用于基層醫生的收入,這樣有力地解決基層醫生的待遇問題。
第二個是職業前途問題,上海市也正在考慮,我們也在考慮,醞釀基層醫生的職稱評定問題,把基層醫生的職稱評定標準和大型醫療機構分開,這樣使他有職業發展的前途。基層要拓展基本藥物目錄,使基層用藥和大醫院用藥基本相當。北京市在今年年底就準備把基層藥品目錄和三級醫院藥品目錄并軌,這樣老百姓就醫看病取藥,尤其是常見病、多發病,大醫院開好藥了,就可以到基層取藥,不要再到大醫院取藥。
讓患者愿意去基層的政策,就是在基層報銷得多,在上面報銷得少。在基層看完病,往上轉診,取消起付線。病人從上面往下轉,這個醫療收入不計入基層的基本醫療總額包干,醫生也有積極性來接轉病人,患者也有積極性往上去,解決基層首診和上下轉診的問題。基層首診的問題突破了,分級診療的問題就有望突破。
最后我要說一句,李主任剛才講的,實際上是四句話:以區域醫療中心為抓手,以重點學科為支撐,解決區域分開的問題,不要都到北、上、廣看病,各個區都有醫療中心;以縣醫院建設為抓手,解決城鄉分開的問題,老百姓得病不進城,90%能夠在縣醫院得到解決;以病種為抓手,慢性病、常見病、多發病,包括急性的一些疾病,這些病分開,上面醫院看急的,下面醫院看慢的,實行急慢分開;同時解決上下分開的問題。這樣假以時日,我們把醫療資源調配好,把政策落實到位,我們國家的就醫格局就是個有序的格局,醫療資源的分布就是個合理的分布,醫保費用的支出就能夠做到精打細算,用得恰到好處。所以分級診療制度能夠實施,我國解決看病就醫問題就能夠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大公報記者:我有兩個問題想問一下李斌主任。第一個問題,全面兩孩政策實施之后,社會撫養費的去留和如何征收備受關注,請問這個社會撫養費未來會不會統一標準或者下調?第二個問題,“十三五”會對港資醫院釋放什么樣的政策紅利,您認為港資醫院在補充公立醫院醫療方面發揮了怎樣的作用?謝謝。
王培安:謝謝你的提問,我來回答第一個問題。大家都知道,全面兩孩政策有個前提,就是計劃生育國策要繼續堅持,繼續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就要繼續實行社會撫養費的征收。根據新修訂的《人口與計劃生育法》,實施全面兩孩政策后,社會撫養費作為限制政策外生育的制度仍需繼續堅持。對于全面兩孩政策實施前,也就是2016年元月1日之前,違反法律法規規定生育第二個子女的,已經依法處理完成的,應當維持處理的決定,尚未處理或者處理不到位的,由各省市自治區結合實際,依法依規,妥善處理。
2014年11月,國務院法制辦向社會公開征求了意見,擬將《社會撫養費征收管理辦法》改為《社會撫養費征收管理條例》,擬修訂《辦法》中的部分條款。鑒于全面兩孩政策實施以后,情形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根據變化的情況,還需要進行研究評估。據了解,已經修訂的地方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的省份根據國家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地的實際,對社會撫養費的征收管理制度做出了一些修改完善。
馬曉偉:我來回答第二個問題,對港資在內地合資合作的情況,應該說,港資設立的醫療機構在我們這兒主要是分為兩類,第一是合資合作的醫療機構,這一類醫療機構,我們采取完全開放的態度,并且允許香港的醫生有相應資質的即認可準入,可以申辦來內地短期行醫。同時,我們也以廣東等沿海開放省份為基地,建立更多的同港資合資合作的項目,包括一些大型醫療機構合資合作項目,同時加強香港和內地雙方學者的交流和往來。
第二類是香港可以獨資在內地設立醫療機構。當然,其設置的標準和要求要同內地的單位和個人設置醫療機構的標準相一致,同時需要經過我們的行業準入。這方面的合作我們將進一步擴大,同時將審批權進一步下放到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