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搏器術后都有哪些注意事項?
起搏器植入術后,在半年以內植入起搏器側的前臂不宜大幅度活動(一般活動沒有問題),但可在小范圍內活動以防止血栓的形成,尤其是老年患者。
也不要總是撫摸起搏器的部位,曾有神經質的患者經常撫弄埋藏在胸前皮膚內的起搏器,使得起搏器成為轉盤把電極導線旋轉、脫位,引起起搏器功能障礙(稱為旋弄綜合征)。
起搏器植入術后,局部傷口一般會用小沙袋壓迫4~6小時,24小時后醫生會換藥并觀察傷口的情況。由于起搏器植入術的創傷比較小,因此一般術后疼痛并不明顯,也有較少的患者需要使用鎮痛藥物,影響睡眠時也可臨時應用安定類藥物。
一般來說術后即可下地活動,并不要求臥床休息。臨時起搏器由于電極導線是漂浮在心腔內,需要左側臥位,因為右側臥位有可能因重力作用而使電極導線脫出,出現感知和/或起搏功能不良;而永久起搏器的電極導線的頭端是固定在心肌上的,體位不會產生什么不良影響。術后飲食也在手術后即刻恢復正常,不需要特殊限制飲食,但應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為宜。
在歐美發達國家已經開展一日住院手術(Day Care Surgery),比如美國副總統切尼就是在植入起搏器后當日出院回家,休息一天后就上班并在白宮橢圓辦公室召開了記者招待會。
由于起搏器的參數設置是采用干簧片開關,因此,應當避免磁鐵靠近起搏器部位,例如收音機、磁化杯等。手機也不要放在埋藏起搏器那側的胸前口袋中,打電話時也盡量用對側手和耳朵收聽,手機距離起搏器至少在15厘米以外。
植入起搏器后,大部分理療儀器的項目也要避免,如必須使用電刀、電凝,請使用雙極方式,并把起搏器程控為雙極感知、VOO或DOO模式,加強心電監測,并于術后盡快調整回原來的起搏方式。
出院以后應注意哪些問題呢?
植入起搏器后一段時間,一般在一個月左右來門診復查時,醫生會給你一個卡片,相當于起搏器的身份證,應當妥善保存,最好復印一個備份、以防丟失。卡上會登記你植入的起搏器的型號、起搏器工作的保年限、植入起搏器醫院和醫生的姓名等信息。無論你走到那個城市,只要攜帶此卡,各個醫院的起搏器隨訪醫生都會明白你安裝的起搏器的類型和主要信息,可通過遙測了解你起搏器的情況。在乘坐飛機時應攜帶此卡,因為你體內的起搏器在通過安檢門的時候會報警,因此過安檢時出示此卡片可避免安檢人員用探頭靠近你的起搏器,減少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起搏器屬于高度精密的儀器,每一平方厘米的電路上約有5000余個元器件,盡管出廠前已經嚴密測試,仍需定期檢查其是否正常地運轉、以及其工作方式是否符合您的個性化治療需要。這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千萬忽視不得。
在起搏器植入時,醫生會根據您的情況設置程控參數。而您個人的情況及病情可能會隨時間推移而變化,因此需要定期去門診隨訪,以程控調節您的起搏器,適應您的個性化需要。
隨訪內容包括:體格檢查、心電圖、體外程控起搏器參數。必要時還需做動態心電圖、超聲心動圖及胸片等檢查。
一般建議在出院后第一個月隨訪一次,第二個月至半年每2-3個月隨訪一次。半年后至起搏器預期壽命終止前半年可每半年至1年隨訪一次。以后縮短為每2-3個月一次,甚至每個月隨訪一次。發現電池接近耗竭時應及時住院更換。隨訪過程中發現問題應縮短隨訪間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