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進程之中,服務貿易具有知識含量高、資本和技術密集、資源消耗少等特點,比重提升將有力促進我國外貿結構優化。
風雨蒼黃多少年,中醫藥若想走出囚籠,不再邊緣,出路仍在于開放。越是保守,道路就越來越窄,反之則會呈現郁郁勃勃的生機。
2月14日,春節后國務院首次常務會議,決定開展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推進外貿轉型,增強服務業競爭力。試點地區包括天津、武漢等10個省市和5個國家級新區,國家層面給予試點地區包括減稅在內的三方面政策支持。
經歷過存廢之爭的“倒春寒”,當前“中醫熱”意味著中醫藥迎來“小陽春”了嗎?中醫藥的生命力來自人民群眾對健康養生的需求,來自中醫藥不斷提高的服務能力,來自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視。
如何加快對外貿易的轉型升級、提升我國的國際分工地位,是關系未來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由此,可以看出國務院研究出臺針對服務貿易財稅政策的及時性、針對性和精準性。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2月14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推動醫藥產業創新升級,更好服務惠民生穩增長;確定進一步促進中醫藥發展措施,發揮傳統醫學優勢造福人民。會議確定,要促進中醫藥和民族醫藥繼承保護與挖掘,搶救瀕臨失傳的珍稀與珍貴古籍文獻,強化師承教育,大力培養中醫藥人才,提高中醫藥應急救治、防病治病能力。
近年來,有關中醫、西醫的爭論時有出現。在這一背景下,李克強總理指出,傳承中醫藥優勢,發揮其獨特作用,可以更好造福人類健康,“但在這一過程中,不能無限‘泛化’中醫概念,而要抓住一些關鍵問題重點推進,力爭在一些領域實現突破”,顯然為中醫的發展指出了方向。
醫藥產業,被認為是最直接的民生產業。它不僅和每一位國民健康的息息相關,更是創新性經濟的集大成者。按照李克強總理的話說,就是醫藥產業發展首先是“民生需要”,同時也是“發展需要”。
醫藥產業的發展對穩增長、調結構,同樣可以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十三五期間我們要“補短板”,實際上醫藥產業也是一個短板,雖然供應的“量”問題不是很大,但是“質”方面還存在著很大的問題。
發展服務貿易,既可以培育經濟增長新引擎,促進國內服務業的發展,又可以優化對外貿易的結構,作用巨大,意義深遠。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2月14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推動醫藥產業創新升級,更好服務惠民生穩增長;確定進一步促進中醫藥發展措施,發揮傳統醫學優勢造福人民;決定開展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推進外貿轉型增強服務業競爭力。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2月14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會議指出,傳承中醫藥優勢,發揮其獨特作用,可以更好造福人類健康。
2月1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用2年時間,在全國10個省市和5個國家級新區開展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重點對服務貿易8個方面的制度建設進行探索,有序擴大服務業開放準入。
推動服務貿易發展的關鍵詞之一,錨定在“創新”上。事實上,過去五年,服務貿易已經成為外貿轉型升級新引擎。數據顯示,“十二五”期間,我國服務貿易快速發展,貿易額年均增長14.5%,規模躍居世界第2位,軟件、技術、文化等新興服務出口占比突破50%。
2月14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推動醫藥產業創新升級,更好服務惠民生穩增長;確定進一步促進中醫藥發展措施,發揮傳統醫學優勢造福人民。
在當前國際經濟形勢復雜嚴峻的情況下,更要堅持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在促進貨物貿易發展的同時,加快服務貿易發展,可以推進外貿結構優化,培育經濟新動能和帶動就業。
國務院常務會議重點研究醫藥產業對于當前穩增長的帶動作用,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然而一個值得注意的細節是,李克強總理在講話中,特意調換了常規排序,稱醫藥產業發展首先是“惠民生”,其次才是“穩增長”。
國務院常務會議14日確定進一步促進中醫藥發展措施,發揮傳統醫學優勢造福人民。專家指出,作為我國獨特的衛生資源、潛力巨大的經濟資源、具有原創優勢的科技資源、優秀的文化資源和重要的生態資源,促進中醫藥發展,有利于增進人民健康福祉、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新貢獻。
在當前國際經濟形勢復雜嚴峻的情況下,加快服務貿易發展,可以推進外貿結構優化,培育經濟新動能和帶動就業。而創新發展試點的開展將有助于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打造服務貿易制度創新高地。
專家認為,14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的政策措施,瞄準的正是醫藥產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助于加速醫藥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產能企業,淘汰那些成本高、缺乏競爭力的企業,讓競爭力強的企業獲得更大盈利空間,提高醫藥產品的附加值,增強中國藥品的國際競爭力,促進我國醫藥產業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