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19家藥房結盟;該業務貢獻阿里健康的幾乎全部收入;阿里健康損失已達1億元,仍不放棄“打假藥”
在一場歷時多日、貫穿整個春節前后的“交戰”過后,港股上市公司阿里健康與藥房雙方之間的爭端,暫時“停火”了。
經過聯合斗爭,以“養天和”為代表的19家連鎖藥房,得到了藥品監管碼被中止的消息。而阿里健康則在做出“退步”之后表示,將就來自藥房方面的“莫須有”攻擊保留法律追責的權利。
除了認為被傷害到“名譽”,伴隨著“藥品監管碼”的叫停,阿里健康的已知經濟損失已達約1億元人民幣。
此外,阿里健康公告稱,若國家食藥監總局長時間暫停藥品監管碼,或未來公布其他新的政策,“可能對公司的收入、業務及運營業績產生重大不利影響。”
但藥品監管碼被暫停之后,“吃虧”的不僅是阿里健康一家。
?
3月2日,深圳成為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區域負責人何敏(化名)告訴新京報記者,自從總局發出關于暫停藥品監管碼的通知之后,公司的相關業務就難以接到訂單了。
資料顯示,深圳成為是一家生產移動手持終端、電子條碼掃描器等設備的制造商,提供包括“藥品電子監管”在內的解決方案。
“目前來看影響肯定會有的,這個沒辦法,我們現在就是在等總局下一步的進展,以根據政策來調整我們的業務方向。”何敏說,好在藥品監管碼業務占到公司總體收入比重的8%左右,不至于損失過大。
同樣作為藥品監管碼下游的印刷廠也遭遇這一困境。早在8年前,CFDA推行監管碼后,北京海匯印務有限公司成為國內首批監管碼標簽指定印刷廠,公司也因此接到為數可觀的印刷訂單。目前,CFDA的一紙新通知改變了這一局面。
北京海匯一位郭姓負責人稱,監管碼標簽業務現在進入了擱淺階段,“本來監管碼就是政策強制的,作為企業自身來說積極性一直不算高,這次總局通知說暫停,一些客戶就馬上跟我們中止合作了。”
截至3月4日,“藥品監管碼”事件在政策層面處于停擺階段,而行業圈內對于該事件的爭論仍在持續,爭議的焦點多集中在阿里和藥房雙方各自扮演的角色上。
“是企業對不公平競爭的一場抵抗,還是既得利益方對闖入者的驅逐?”耿平表示,“現在還不好下結論,業內持各種看法的都有。”
前述北京海匯負責人認為,鑒于藥品的監管追溯本身有其必要性,不排除監管碼等類似方式最終依然保留,因此此次中止對自己印刷廠的影響可能只是暫時的,“但未來藥品追溯系統由誰來運維不好說。”“從技術實力來講,阿里健康做這件事沒有問題;但是阿里的身份比較尷尬,阿里健康算不上完全獨立的第三方。”該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