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醫療器械采購“三明模式”是否可行
3月16日,三明市印發了《關于進一步規范醫療設備采購的通知》(下簡稱《通知》),要求規范醫療衛生機構醫療設備的采購,去除醫療設備采購中間環節,擠壓醫療設備價格虛高水分,防止醫療設備資源浪費,預防醫療設備采購腐敗行為的發生。文件具體提出6點要求:
一、各級醫療衛生機構的醫療設備采購應根據本單位實際醫療需要,為用而購,由本單位集體研究(單位班子成員簽字)后,并附上決策過程的相關資料,上報同級衛計、財政部門審批。
二、各級醫療衛生機構的醫療設備采購,應堅持先國產后進口的原則,優先采購國產同類產品。醫療機構只能直接向醫療設備生產企業(或進口設備全國總代理商)招標采購。
三、實行“一票制”采購。醫療設備生產企業(或進口設備全國總代理商)直接開具增值稅發票到醫療衛生機構,不允許到第三方“過票”“洗錢”。
四、各醫療衛生機構采購的醫療設備必須是通用名稱、通用型號、通用規格,不得故意“量身定做”(特設規格、特設型號)而回避競爭;不得封閉設備的試劑端口和使用指定試劑品牌;對全封閉儀器設備經批準后使用。
五、各級醫療衛生機構中標的醫療設備采購價格必須在健康三明網、市衛計委網以及本單位網站上公開,接受社會監督。
六、對在設備采購過程中違反規定或嚴重超過出廠價格、收受賄賂的單位和責任人,按照相關法律法規嚴肅處理。
變通模式能否降價
筆者認為,這份文件的出臺方向是正確的,扶持國產醫療器械品牌,通過減少中間環節來降低醫療設備的成交價。這項規定將會引發三明地區醫療設備領域的大洗牌,當地99%的醫療設備會出局,引起很大的市場震蕩,因為目前只有不到1%的醫療設備企業采用直銷方式。
代理制之所以會成為中國醫藥、醫療器械、工業品、快速消費品、耐用消費品等行業的主流銷售模式,就是因為它彌補了生產企業的人力、資金、時間等資源的不足,特別是有助于醫療器械生產企業有效規避經營風險,代理制在中國各行各業存在了幾十年時間,存在就有一定的合理性。
針對《通知》,當地代理商和醫療器械生產企業也會采取變通手段,即表面上還是醫療設備生產企業操作,代理商仍然介入其中。醫療設備中標后,廠家把一部分利潤分給代理商?,F在已有部分代理商以廠家銷售經理的身份和醫院合作,開展業務。如果三明地區的代理商和廠家都這樣操作,醫療設備的成交價還能降下來嗎?
價格管理宜疏不宜堵
為什么監護儀可以由10多萬元降到現在的2萬元以下?就是因為深圳邁瑞監護儀長期位居中國監護儀市場銷量第一名!為何心臟支架由10多萬元降到現在的2萬元以下?不是政府主導,而是市場主導,心臟支架70%的市場被國產品牌,如樂普、微創、吉威等品牌占據。所以政府要考慮如何扶持國產醫療器械企業,因為國產品牌占據領導地位的品類價格都很低。
這兩年,降價狂潮席卷整個高值耗材招標,也波及普通醫用耗材和檢驗試劑。最低價中標是有問題的,廉價藥消失就是一例。最低價中標會帶來產品質量隱患,總會有醫療器械生產企業為了迎合低價降低產品質量,帶來更多的醫療事故(低價使醫生放棄準確率高、收費貴的檢測項目,采取準確率低、收費便宜的檢測項目,增加漏診率、誤差率),增加更多的醫患矛盾糾紛,影響醫生的診斷、治療方案(有些醫療器械企業因招標價格低而棄標),打擊創新醫療器械企業的積極性。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服務業已經有了長足發展,我們可以吃到各國佳肴,也有各種新奇的娛樂方式可供選擇,身上穿的、腳下踏的都能做到與世界同步,唯有醫療服務領域依然延續上世紀80年代的模式,以醫生和醫院為主,并非以病人需求為中心,醫患矛盾也頻頻見諸于媒體。
國家大力提倡的多元化辦醫能否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