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以醫聯體為載體的分級診療制度建設,嚴格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立足首都實際情況,以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為重點、以公立醫院下沉優質資源為發力點、以四類慢病患者雙向轉診為突破口,扎實推進以醫聯體為載體的分級診療制度建設。
??? 一、立足首都實際,突出醫聯體建設特點
??? 北京市醫聯體緊貼醫改方向,立足首都實際情況,主要有以下四個特點:
??? 一是突出政府主導原則。醫聯體建設具有明顯的公共利益導向,超越了個別醫療機構的利益,要處理復雜的協調問題、外部性問題,必須堅持政府主導的作用。這是醫聯體建設的內在要求。通過醫聯體的建立,推進大醫院帶社區服務模式的建立,推進醫療、康復、護理有序銜接的服務體系建設,從而更好地發揮三級醫院專業技術優勢及區域醫療中心的帶頭作用,加強基層醫療機構能力建設,構建以醫聯體為主要載體的分級診療模式,方便群眾就醫。
??? 二是突出區域概念。北京市醫聯體建設以16個區域為界限,各區衛生計生行政部門結合本區實際情況,按照醫療機構分布情況和群眾就醫需求牽頭組建有規劃地建立跨行政隸屬關系、跨資產所屬關系、層級清晰、布局合理、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密切協作的醫聯體。2016年底各區實現醫聯體服務轄區內居民全覆蓋,努力滿足其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需求,方便其看病就醫,提高其健康水平。
??? 三是重要的制度安排。北京市醫聯體建設是醫療機構關系模式的重大變革,是對醫療服務格局和秩序的重大調整。
??? 四是以分工協作機制為核心。醫聯體的核心和實質在于分工協作機制,強調明確不同層次、不同類別醫療機構分工,大醫院為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逐步讓出服務空間,促進資源縱向流動,加強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和康復護理機構能力建設,醫聯體作為一個整體提供協調連貫、有序銜接的服務,從而實現優化配置資源、合理利用資源,最大程度保障轄區居民健康權益的最終目標。
??? 二、持續穩步推進,醫聯體建設初見成效
??? 經過四年多的醫聯體建設工作,北京已建成58個醫聯體,包括核心醫院55家(包括委(部)屬、委(部)管醫院9家、市屬醫院9家、廠礦企業辦醫院3家,部隊醫院1家,社會辦醫院2家,區域醫療中心16家、其他區醫院15家),?合作醫療機構528家,覆蓋了北京市16個區。在528家合作醫療機構中,有45家三級醫院、66家二級醫院,415家一級醫院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家社區衛生服務站,基本形成了醫聯體為主體的分級診療格局。58個醫聯體醫療機構通過病床、設備、人員的綜合統籌、調整,優化配置資源、合理利用資源,最大程度保障轄區居民健康權益。
??? 各醫聯體主要開展了雙向轉診、定期派出專家到基層醫療機構出診查房帶教、基層醫師到上級醫院進行專業培訓及免費進修、基層預約大醫院專家號源、遠程會診等信息化建設、推進檢查結果互認等幫助基層提升水平的工作,并突出了高血壓等四類慢病管理內容、強化基層醫療服務考核績效等工作。2017年1-12月,醫聯體內雙向轉診患者共計16.9萬人次,比去年同期增加6.3%,其中醫聯體內上轉患者13.6萬人次,較去年同期增加2.6%,下轉患者3.3萬人次,較去年同期增加10.3%;下級醫院醫師到大醫院進修約3700人,派出專家約2.3萬人次。
??? 三、強化政策設計,不斷完善分級診療機制建設
??? 我市分級診療將本著強基層、建機制、搭平臺、管長遠的總體思路,加強分級診療建設,明確了7個方面的重點工作。
??? 一是醫藥分開綜合改革促進分級診療。2017年,北京市醫藥分開綜合改革就注重分級診療政策設計,以重構醫療服務體系為目的,通過醫事服務費的差異化分級設置,引導患者就醫下沉,尤其是推出60歲以上慢病患者2個月長處方、先診療后結算等服務舉措,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分級診療格局的實現。從改革以來的數據看,三級、二級醫院門急診診療人次分別減少12%和3%,一級醫院及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增長了16%,城區部分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診療量增加25%左右。一些普通病常見病逐步分流到基層機構,扭轉了十多年來基層診療量下降或徘徊的局面,大醫院人滿為患的戰時狀態得到有效緩解。副主任、主任醫師門急診人次分別減少8.6%和23%,患者選擇專家看病更加理性,看專家難的問題有所緩解。
??? 二是明確醫療衛生機構的功能定位。明確分級診療醫療衛生機構范圍包括所有公立醫院(含中醫、中西醫結合、民族醫、部隊、行業等醫療衛生機構),鼓勵民營醫療衛生機構積極參與。明確區域醫療中心的功能定位和醫聯體內各醫療衛生機構的功能定位。2018年底前各區明確各區屬醫療衛生機構在分級診療工作中的定位和任務,2020年底前進一步優化提升功能。
??? 三是加強基層衛生體系建設。主要包括加強各區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建設水平、完善基層醫務人員激勵機制、推進“四個一批”工作充實基層隊伍等。各區根據本區常住人口狀況及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建設情況完善15-30分鐘社區衛生服務圈建設,按照轄區服務人口狀況,優化調整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設置規劃,使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達到良好運行狀態。到2020年各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部實現家庭醫生團隊服務接診新流程。
??? 四是有效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積極參與創建國家級群眾滿意衛生院及優質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工作。落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床位設置要求,并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兒科服務能力建設。積極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在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方式、內容、收付費、考核、激勵機制等方面創新突破,到2020年建立基層醫務人員家庭醫生服務考核與激勵機制,重點人群實現簽約全覆蓋。推進實施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十三五”行動計劃、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輔助檢查水平、增加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長處方病種和調整長處方用藥。
??? 五是推動居家及社區康復護理服務體系建設。推進康復醫院、護理院等機構建設,研究完善康復、護理醫保支付政策。2018年各區應在每個醫聯體內確定一家醫療衛生機構,能夠為轄區內疾病穩定期患者提供專業、綜合的康復治療,并具備其他疾病的一般診療、處置能力和急診急救能力,承擔本轄區康復患者診療、轉診等延續性醫療服務功能。到2020年,各區通過多種方式加快補充專業護理院,提供醫療、康復、護理等連續性醫療服務。鼓勵社會辦診所、門診部等機構參與分級診療工作。結合本市實際情況,研究制定有利于我市康復、護理醫療機構發展的醫保支持政策。
??? 六是發揮醫聯體在分級診療工作的主導作用。各區結合轄區居民分布和醫療衛生機構分布情況,按照全部三級公立醫院納入醫聯體建設的要求,對轄區內綜合醫聯體布局進行調整。2018年各區至少建立1個緊密型醫聯體。在2017年啟動專科醫聯體建設的基礎上,啟動構建疑難疾病轉會診為重點的專科醫聯體工作,建立疑難復雜專科疾病的診治渠道。到2020年實現北京地區縱向貫通、橫向銜接的疾病救治及轉會診體系。
??? 七是加強信息化建設構建電子化診療平臺。在2017年完成市級臨床會診中心和市級醫技會診中心(影像、血液檢測、病理診斷、心電監測)建立工作的基礎上,2018年啟動標準化服務建設,實現與全市醫療衛生機構的有效對接,2020年實現遠程會診服務的常態化。各醫聯體要加強信息的互聯互通,實現診療信息的傳送和審閱網絡化。鼓勵各級醫院探索通過互聯網、物聯網等形式,開展健康監測、疾病監控、緊急救治應對指導等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