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醫療健康”頂層設計出臺一年多后,國家衛生健康委透露“互聯網+醫療健康”示范省(區)發展最新規劃。
5月29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在寧夏銀川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及便民惠民服務有關情況。國家衛生健康委規劃司大數據辦處長唐勇林介紹道,在與各省共建“互聯網+醫療健康”示范省(區)過程中,國家衛生健康委將重點推動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探索“互聯網+醫療健康”的政策體系。在信息共享、數據安全、價格收費、監管模式、支付方式和利益分配等方面繼續探索,建立完善“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政策機制和標準規范。這意味著,“互聯網+醫療健康”將有新的收費標準。
二是推動“互聯網+醫療健康”和健康大數據的產業應用,開展大數據中心和產業園建設,以醫療服務為核心,培育催生產業發展新業態。
三是提升區域醫療服務水平,促進優質醫療資源的有效流動,充分運用“互聯網+”新模式,形成集醫療服務、科研教學、健康產業為一體的區域醫療中心,帶動提升示范省及周邊地區的醫療服務能力。
在此基礎上,國家衛生健康委也將進一步提高安全意識,嚴格落實有關標準和要求,確保 “互聯網+醫療健康”要遵循醫療規律,注重醫療質量,保障醫療安全,穩定醫療秩序,堅守安全底線。
2018年8月,就在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四個月之后,國家衛生健康委批復寧夏成為全國首個“互聯網+醫療健康”示范省(區),開展健康醫療大數據及產業園建設國家試點。
如今,試點已經開展了將近10個月的時間,寧夏“互聯網+醫療健康”示范區“12354”建設思路初具雛形。
據寧夏回族自治區衛生健康委副主任阮越盛介紹,寧夏總體建設思路是夯實一個互聯互通的基礎,建設健康醫療大數據中心及產業園和區域醫療中心兩大中心,強化黨建行風建設保障、研究與應用融合保障、創新行業政策支撐保障等三項保障,構建全民健康信息平臺、互聯網醫療平臺、互聯網診斷平臺、互聯網醫藥平臺、互聯網運營監督平臺五大平臺,力爭在互聯互通、一體化應用服務、產業培育和政策機制四個方面取得示范創新
實現信息互聯互通,是建設“互聯網+醫療健康”示范省(區)的基礎。寧夏建成了“衛生云”全民健康信息平臺,借此初步實現了居民健康檔案、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健康扶貧“一站式”結算等信息互聯互通。統計數據顯示,寧夏全民健康信息平臺匯聚電子病歷數據已經達到了1000余萬條,對接醫保信息1.1億余條。
借助“互聯網+”構建診療服務新模式,寧夏為所有鄉鎮衛生院配備了DR或CR等影像設備和靜態心電、音視頻終端等遠程信息設備,全區所有鄉鎮衛生院及具備條件的社區服務中心和村衛生室,全面推進會診、影像、心電、超聲、病理等遠程醫療服務,基本形成“基層檢查+上級診斷+區域互認”的診療機制。
據阮越盛介紹,依托遠程影像、遠程心電等多個遠程會診網絡,基層醫療機構20分鐘內可完成各類醫學影像、心電的上傳、診斷和收發報告。較2017年相比,2018年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門診量、住院人次分別增長了12.5%和13.7%。
在打造“互聯網+醫療健康”示范省(區)過程中,如何調動市場力量,培育“互聯網+醫療健康”產業,是寧夏在探索的重點工作。健康界從發布會獲悉,目前,銀川市和中衛市在推進國家健康醫療大數據中心和產業園建設,已有40余家互聯網企業入駐兩市產業園,29家互聯網公司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在銀川市注冊的線上醫生總數已達3萬余名,累計服務患者達到了1300萬余人次。
實現對“互聯網+醫療健康”各個項目和動作的監管,寧夏出臺了《互聯網醫院管理實施辦法》等十多個政策文件,已建成全區互聯網醫院在線監管平臺,能夠對線上醫療服務行為進行全程監管。
銀川探索??
作為寧夏“互聯網+醫療健康”示范區探索者之一,銀川市抓住機遇,布局“互聯網+醫療健康”。“審慎包容是開展‘互聯網+醫療健康’工作需堅持的態度。”銀川市衛生健康委主任馬曉飛在接受健康界采訪時表示,恰是這一以貫之的基本原則,銀川市在開展各項“互聯網+醫療健康”工程過程中“幾乎沒有出現過大問題。”
打造“互聯網+醫療健康”新模式,銀川市目前主要構建了五大應用體系。
一是建設便民服務體系,重點建設兩個項目,“銀川健康廣場”與“銀川市處方審核流轉平臺”。“銀川健康廣場”是基于微信小程序的便民服務平臺,將銀川市市屬六家醫院的資源共享,納入統一平臺,實現全流程便民服務。 “銀川市處方審核流轉平臺”將全市所有醫院、社區和互聯網醫院的處方集中到統一平臺,統一審核,保障用藥安全。
二是建設遠程診斷體系,包括電生理、影像、超聲、胎心監測和呼吸睡眠監測等遠程診斷中心,已經建成并投入運行。“我們的創新之處便在于通過人員云化、平臺虛擬化和機制市場化,實現時間、地域和內容上的全覆蓋。
三是建設線上門診體系,建立覆蓋全市的、三個層級的”互聯網+遠程門診“服務體系。通過互聯網平臺,組建”全國專家遠程門診“和 “銀川市專家遠程門診”,將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基層。
四是建設慢病管理和康養體系。將家庭醫生與慢病管理、康復醫養結合起來,與第三方平臺合作,通過線上慢病管理團隊、可穿戴設備和人工智能的應用,建設高血壓、糖尿病、慢阻肺等慢病管理體系,逐步實現主要慢病的社區管理。
五是建設產業體系。銀川市在中關村雙創園建立了“互聯網+醫療健康”產業園,目前,已落戶30多家“互聯網+醫療健康”相關企業。
正如互聯網企業選擇入駐寧夏銀川的初衷那般,銀川開展各種探索的前提是制定“規則”,提供各種保障。
據馬曉飛介紹,銀川從政策、監管、標準、技術和服務等方面出臺各種配套文件,為“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國家點贊
2018年6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曾到寧夏銀川考察“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狀況,當時,李克強總理表示,希望寧夏在創建“互聯網+醫療健康”示范區上走在前列。
時隔一年,當提及寧夏探索對全國“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可借鑒之處時,唐勇林同樣贊不絕口。
寧夏改革創新的精神首先值得點贊。唐勇林表示,“互聯網+醫療健康”是一種新業態和新模式,認識高度決定了其發展程度。寧夏作為西部內陸省份,在醫療資源比較短缺的情況下,主動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將地區間醫療資源落差形成的勢能,轉化成發展“互聯網+醫療健康”的動能,利用“互聯網+”突破時空優勢,破解資源短缺難題,探索出了一條西部地區趕超的路子。
唐勇林建議各省關注寧夏在制度、機制上的探索。“互聯網+醫療健康是一件好事,但也需要討論如何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唐勇林認為,需要把以前無償性、援助性的工作,轉變成一項正常的醫療活動,讓醫生、患者、醫院、企業等各方都能受益,這就涉及合理定價、分配、分擔等問題。寧夏的探索是在不增加患者負擔的情況下,建立科學的分配機制,調動各方積極性。
寧夏的第三個可借鑒經驗是對各方資源的統籌利用。“互聯網醫療健康的發展需要政產學研用各個方面的共同努力,在這方面寧夏就注意把握政府和市場的定位。”唐勇林補充道,寧夏既主動政府作為,承擔保基本的職責;同時建立市場化的機制,調動社會力量來參與,同時發揮平臺集聚資源的優勢
但唐勇林同時強調,各地發展“互聯網+醫療健康”還需量體裁衣,結合地方特色和基本情況,借鑒機制創新等共性經驗,探索適合自身發展的路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