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縣、區人民政府,遼源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市政府各委、辦、局,各直屬機構,駐市各中省直單位:
《遼源市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實施方案》已經市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遵照執行。
遼源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18年12月27日
遼源市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實施方案
為貫徹落實《吉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吉政辦發〔2018〕31號)精神,以市委、市政府關于建設智慧遼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為引領,提升醫療衛生現代化管理水平,為人民群眾提供更為便捷、智慧的醫療健康服務,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全面推進落實健康吉林、健康遼源戰略,推動智慧遼源建設,立足信息便民惠民,依托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推進醫療健康與互聯網深度融合,加快提升衛生與健康發展方式,積極探索新型服務模式,改善醫療服務流程,提升醫療服務質量,豐富醫療服務供給,讓人民群眾享受到更實惠更公平可及的醫療服務。實現人人享有所需的數字化健康信息服務新模式。
(二)基本原則。
——以人為本,信息惠民。以群眾健康需求為導向,以便民惠民為宗旨,將“互聯網+醫療健康”建設融入服務與管理中,打造有利人民群眾、方便人民群眾的共享協同服務平臺,提升服務效率,降低服務成本,提升醫療衛生服務水平。
——創新驅動,融合發展。充分認識“互聯網+”和大數據的前沿發展和應用,推動醫療健康與互聯網深度融合,優化醫療資源配置,提高服務體系整體效能。注重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新技術在醫療衛生行業的推廣應用,探索加快發展的新思路、新應用、新模式。真正發揮“互聯網+”和大數據在滿足人民健康醫療需求方面的重要支撐作用。
——規范有序,安全可控。嚴格執行“互聯網+”和大數據資源共享開放與信息公開、個人信息保護以及數據權屬等方面的制度規定,落實各部門、各單位安全管理責任,提高技術保障能力,有效保護個人隱私和數據安全。
(三)發展目標。
到2020年底,基本形成“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體系,逐步實現醫療資源上下貫通、信息互通共享、業務高效協同的分級診療有序格局。初步實現三級公立醫療機構覆蓋診前、診中、診后的線上線下一體化醫療服務模式,推動覆蓋全生命周期的預防、治療、康復和健康管理的一體化電子健康服務。推進互聯網與醫療服務、公共衛生、家庭醫生服務、藥品供應、醫保結算、健康科普、人工智能相融合,全面落實省醫療行業信息標準,基本形成健康醫療數據資源共享共用的格局。
二、重點任務
(一)夯實應用發展基礎建設。
1. 推進落實全民健康信息平臺建設。以全面落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管理信息系統為基礎,以“智慧遼源”建設為契機,推進市縣兩級全民健康信息平臺建設,實現省市縣三級區域平臺、區域內醫療機構間的互聯互通。加快建設和完善電子病歷、居民電子健康檔案、全員人口信息為核心的基礎資源庫,強化公共衛生、計劃生育、醫療服務、醫療保障、藥品管理、綜合管理等六大應用信息系統數據采集、集成共享和業務協同;推進二級以上醫院建立健全醫療信息平臺功能,三級醫院實現院內醫療服務信息互通共享,提升醫療機構信息化應用水平;以服務人民健康為中心,實現衛生計生服務信息跨機構、跨區域互聯互通、融合共享、業務協同,構建全市全民健康信息服務體系,促進醫療健康大數據應用發展。(市衛生計生委、市發展改革委、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人社局、市食藥監局按職責分工負責,下同)
2. 建立健康醫療數據資源共享機制。嚴格執行國家和省健康醫療數據標準和規范。全面推動以居民電子健康檔案、電子病歷、全員人口信息數據庫為核心的全市健康醫療大數據資源匯聚和共享,強化跨層級、跨系統、跨地域、跨部門、跨業務的健康醫療數據資源整合和協同服務,探索社會化健康醫療數據信息互通共享與開放的機制,加強應用支撐和運維技術保障,形成統一歸口的健康醫療數據共享格局。(市衛生計生委、市發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網信中心、市智慧辦、市食藥監局、市質監局)
(二)開展“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
3. 推進“互聯網+”醫療便民惠民服務。鼓勵市內實體醫療機構開展互聯網醫院,運用互聯網技術提供安全適宜的部分常見病、慢性病的復診等服務。鼓勵醫療機構和符合條件的第三方機構與互聯網龍頭企業開展合作,大力推進互聯網健康咨詢、網上預約、移動支付和檢查檢驗結果查詢、隨訪跟蹤等應用,提供動態更新、智能提醒、健康指導等個性化健康管理服務,優化形成共享、互信的診療流程。(市衛生計生委、市發展改革委)
4. 推動“互聯網+”公共衛生服務。推進優化醫療信息資源配置,以居民電子健康檔案和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為基礎,積極探索互聯網醫療服務模式。加強以高血壓、糖尿病為重點的慢性病在線服務管理,優化預防接種服務,提供孕產婦、重癥精神病等監測管理及隨訪評估等,推進居民電子健康檔案規范使用。依托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管理信息系統建設,推進“互聯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信息化、智能化,探索線上簽約、線上考核、線上服務、線上咨詢等管理模式,提升家庭醫生團隊服務能力、簽約服務質量及效率。(市衛生計生委、市發展改革委)
5. 建設“互聯網+”遠程醫療服務體系。支持醫療聯合體積極運用互聯網技術,完善遠程醫療服務體系。借助“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建立醫療聯合體內上級醫療機構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科醫生與專科醫生之間共享診療信息、開展遠程醫療服務和教學培訓的信息渠道,并逐步延伸至村衛生室,形成基層發起、上級響應、多級聯動的遠程醫療服務機制,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和效率。完善遠程醫療政策法規、標準規范、服務體系,健全檢查檢驗結果互認共享機制,促進優質醫療資源縱向流動。(市衛生計生委、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
6. 強化“互聯網+”醫療健康保障服務。完善“互聯網+”藥品供應保障服務,探索線上線下處方信息與藥品零售消費信息共享和互聯互通模式,規范藥品網絡銷售和醫藥物流配送的有序發展。加快醫療保障信息系統對接整合,逐步推動居民電子健康卡或社保卡等多卡通用、脫卡就醫,推進“互聯網+”醫療保障結算服務,加快與醫療保障信息系統的資源共享,拓展在線支付模式,逐步實現“一站式”結算。繼續擴大聯網定點醫療機構范圍,逐步將更多基層醫療機構納入異地就醫直接結算。進一步做好外出務工人員和廣大“雙創”人員跨省異地住院費用直接結算。大力推行醫保智能審核和實時監控,將臨床路徑、合理用藥、支付政策等規則嵌入醫院信息系統,嚴格醫療行為和費用監管。逐步將符合條件的互聯網診療服務納入醫保支付范圍,建立費用分擔機制,健全互聯網診療收費政策,支持互聯網醫療服務可持續發展。(市人社局、市衛生計生委、市食藥監局)
7. 加強“互聯網+”醫學教育和科普服務。依托新型互聯網教育模式和方法,充分利用優質醫療教育資源,構建開放式在線教育平臺,組織優勢醫療師資力量推進線上線下教育資源的開放共享和在線互動,構建滿足不同層次、不同體系、不同學科需求的在線教育課程體系。推進落實“互聯網+”醫療健康科普平臺,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提升居民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和健康素養。(市衛生計生委、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科協)
(三)推動“互聯網+醫療健康”和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
8. 推進衛生計生行業監管數字化。綜合運用健康醫療大數據資源和信息技術手段,強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評估監測,對醫療衛生服務和居民健康狀況等重要數據進行精準統計和預測評價,為推進健康醫療行業管理和實現全民健康的規劃決策提供有力支撐。遵循國家互聯網診療行為管理辦法,通過對健康醫療大數據資源的挖掘和利用,健全醫療機構評價體系,推動公立醫院改革,規范醫療衛生行為,加強醫療健康服務質量管理,提高醫療機構監管和服務的時效性、精準性和前瞻性。規范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平臺等第三方機構提供服務相關管理責任和要求。對醫療服務產生的數據建立可追溯、可查詢管理機制,滿足行業監管需求。(市衛生計生委、市發展改革委、市人社局、市統計局、市食藥監局)
9. 推動臨床診療和公共衛生決策分析智能化。推動人工智能在臨床診療中的應用,開展智能醫學影像識別、病理分型和多學科會診以及多種醫療健康場景下的智能技術應用,提高醫療效率。支持中醫辨證論治智能輔助系統應用,提升基層中醫診療服務能力。推進公共衛生專業機構與醫療衛生機構業務協同,全面提升公共衛生監測評估和決策管理能力。整合居民電子健康檔案、電子病歷、全員人口信息及自然資源、居住環境、空間地理、健康危害因素等方面的數據資源,強化健康與疾病相關因素的分析監測功能,完善疾病敏感信息預警機制,提高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預警和應急響應能力。構建重點傳染病、職業病和醫學媒介生物等監測數據整合分析和快速識別體系,推動疾病危險因素監測評估與婦幼保健、老年保健等方面的智能應用,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市衛生計生委、市發展改革委、市環保局、市文廣新局、市統計局、市食藥監局、市科技局)
10. 提升健康醫療臨床和科學研究精準化。加強腫瘤、乳腺癌、老年病、心腦血管瘤等臨床學科建設,整合來自臨床治療、基因測序、組織形態、精準醫療等數據資源,逐步開展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的應用,為臨床醫師提供科學決策參考,提高臨床診療水平,推動個性化醫學和精準醫療技術發展。(市衛生計生委、市發展改革委、市人社局、市科技局、市食藥監局)
(四)促進健康醫療大數據產業發展。
11. 培育健康醫療大數據產業發展新業態。加大引進大數據存儲、挖掘、應用及安全服務等力度,積極鼓勵社會力量創新發展健康醫療業務,實現技術創新與產業發展相互促進,不斷培育壯大醫療產業鏈條。促進健康醫療業務與大數據技術深度融合,推進健康醫療與養生、養老、家政等服務業協同發展。(市衛生計生委、市發展改革委、市商務局、市人社局、市科技局、市民政局、市食藥監局)
12. 推廣應用數字化健康醫療智能設備。推動智能心電監控、生物芯片、智能眼鏡、智能手環、嵌入式人體傳感器等可穿戴設備應用,推進與健康醫療相關的可穿戴設備、智能健康電子產品和健康醫療移動設備以規范數據資源接入全民健康信息平臺,加快在全民健康信息化中的推廣應用。結合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加強人工智能、虛擬現實技術在醫療衛生領城中的研究與應用,推進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融合發展,發展網絡化高端數控和智能化裝備,促進健康醫療智能裝備產業化。(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發展改革委、市衛生計生委、市民政局、市食藥監局)
(五)完善基礎保障體系。
13. 提升基礎設施保障能力。拓展電信運營商在全市的覆蓋面,加快推動高速寬帶網絡普遍覆蓋城鄉各級醫療機構,推動光纖寬帶網絡向農村醫療機構延伸。加強大容量光纖寬帶網絡的應用發展,完善移動寬帶網絡覆蓋,鼓勵電信企業面對遠程醫療、信息共享、互聯互通提供優質網絡接入服務,提高高質高速網絡的支撐作用。(市智慧辦、市發展改革委、市衛生計生委)
14. 強化健康醫療數據安全和質控體系建設。落實國家網絡安全等級保護制度和省健康醫療數據安全標準,加強數據安全管理,完善信息共享、業務協同的身份認證和授權管理機制,確保診療數據安全運行。開展大數據平臺及服務商的可靠性、可控性和安全性評測以及應用的安全性評測和風險評估,落實安全防護、系統互聯共享、公民隱私保護等軟件評價和安全審查制度,完善風險隱患化解和應對工作措施,加強對涉及國家利益、公共安全、患者隱私、商業秘密等重要信息的保護。建立數據質量控制機制,完善數據質量考核標準,建立數據回溯反饋體系。(市衛生計生委、市發展改革委、市公安局、市網信中心、市智慧辦、市食藥監局)
三、重點工程
(一)全民健康信息平臺建設工程。
推進市、縣兩級全民健康信息平臺建設,構建全市全民健康信息化標準體系、安全保障體系和安全網絡體系,有效整合和共享全員人口信息、居民電子健康檔案和電子病例三大資源數據庫,實現六大業務應用。以居民電子健康檔案作為群眾享受各項衛生計生服務的聯結介質,實現業務應用互聯互通、信息共享、有效協同,形成健康醫療大數據規范應用的發展環境。(市衛生計生委、市發展改革委、市人社局)
(二)“互聯網+”醫療健康惠民服務工程。
積極發揮互聯網創新思維、智能服務和開放性的共享模式,推動傳統以院內診斷和治療為主的就醫向同時關注健康促進、風險預測、慢性疾病預防和早期干預及康復監護的轉化。二級以上公立醫療機構普遍提供分時段預約診療、智能導診、檢驗檢查結果查詢、診間結算、移動支付等線上服務;鼓勵有條件的醫院開展移動護理、生命體征在線監測、家庭監測等服務。推動二級以上公立醫療機構發展互聯網醫院,在滿足國家要求和遵循具體規范指導下在線開展慢性病、常見病的復診及開具處方。利用省級遠程會診平臺,提升基層醫療機構的服務能力和醫療水平。(市衛生計生委、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
(三)“互聯網+”醫療保障管理服務工程。
整合完善醫療保障各經辦管理服務信息系統,逐步實現業務財務數據管理一體化、民生服務一體化、監控監管一體化、異地就醫一體化、內部管理一體化、保障領域一體化、安全運維一體化。按照“智慧遼源”建設整體要求,將醫療健康與民生相關行業和部門信息系統數據共享交換,進一步加強醫療保險經辦管理服務能力,加強數據利用,推動大數據落地,結合互聯網技術和環境,對參保單位和參保人員形成具有實效的大數據智能支撐服務:加強與協議醫療機構系統對接聯動,實現醫療保障大數據對醫療服務的智能輔助支持。(市人社局、市衛生計生委、市民政局、市發展改革委)
(四)全民健康信息大數據整合工程。
依托省臨床醫療大數據中心和全民健康信息平臺,推進全市醫療衛生機構電子病歷共享交換,逐步整合其他行業領城相關數據(醫保數據、環境數據、可穿戴設備數據、智能健康電子產品數據、氣象數據、空間地理數據、網絡社交媒體數據等),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為決策提供支持。為臨床診療提供規范化臨床路徑及個體化治療建議,形成引導式決策支持,提升醫療診斷創新能力;助推遠程診療和家庭醫生建設,助力醫療惠民工程的開展;構建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發展基礎,推進健康醫療臨床和科研大數據應用。(市衛生計生委、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人社局)
(五)中醫藥數據應用建設工程。
依托省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管理信息系統項目,為全市基層中醫館提供中醫特色電子病歷、輔助開方、輔助診斷、知識庫、遠程診療、遠程培訓、遠程教育等信息化服務,加強基層中醫藥服務管理,讓群眾就近享有規范、便捷、有效的中醫藥服務。與市全民健康信息平臺實現深度融合與數據共享,全面提升基層醫療機構中醫藥服務能力和水平。(市衛生計生委)
(六)大數據共享和監管體系建設工程。
依托全民健康信息平臺和省臨床醫療大數據中心,整合醫療行業和相關領域數據資源,構建大數據資源交換共享與開放應用平臺,探索建立大數據開放、個人健康數據授權調閱等共享機制。運用大數據等手段,建設涵蓋衛生資源規劃、醫療行為監管、衛生費用監測、疾病監測預警、藥品招標采購監管、科學決策等在內的全要素監管平臺,強化動態監督和預警,不斷完善大數據背景下的監管和行業基礎工作,實現醫療、醫保、醫藥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用大數據為政府監管和決策提供支撐。(市衛生計生委、市發展改革委、市人社局、市食藥監局)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各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互聯網+醫療健康”和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發展,根據任務分工,明確具體責任人,夯實基礎建設,研究制定推進措施。要統籌推進,協同配合,形成工作推進機制,確保各項任務和重點工程有效落實,從而推動全市“互聯網+醫療健康”和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實現跨越發展。
(二)加大政策扶持。
積極引導和鼓勵社會資本參與“互聯網+醫療健康”和健康醫療大數據的基礎工程、應用開發和運營服務,鼓勵創新多元投資機制,激發社會資本和民間資本參與熱情,營造有利于主要任務和重點工程落實的發展環境。鼓勵政府與企事業單位、社會機構開展合作,探索通過政府采購、社會眾包等方式,健全風險防范和監管制度,支持“互聯網+醫療健康”和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發展,實現政府應用與社會應用相融合。
(三)強化宣傳普及。
大力宣傳“互聯網+醫療健康”和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發展的重要意義和應用前景,積極引導醫療衛生機構和社會力量參與開展形式多樣的科普活動,宣傳普及“互聯網+”和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知識,不斷提升人民群眾掌握應用能力和社會公眾健康素養。
(四)加強人才建設。
培養和引進“互聯網+”和大數據領城分析及應用方面的優秀人才,鼓勵省內外“互聯網+”和大數據企業、科研機構在我市建立產學研一體的人才培育中心,快速形成良好的人才梯隊。
?